镇海:被遗忘的明朝抗倭指挥中心

镇海扼守甬江出海口,是宁波的咽喉,浙江的门户,长三角的海防前哨,在中国海防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在镇海设置了望海镇;自宋至明,镇海被称为"定海县"。自明代开始,镇海经历了一次次来自海上的外敌冲击:明代的抗击倭寇、驱逐葡萄牙海盗,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英国侵略军,中法战争时期的反击法国舰队,抗日战争时期的镇海保卫战。

终明一代,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的两大问题。明廷规定,宁波是日本朝贡船登陆中国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贡船来华要先在镇海入关接受检查,再经水路抵达府城上岸,然后通过大运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镇海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与大运河相通的不冻港,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来朝贡的第一站;历史上还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日本专著、镇海人薛俊所编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镇海的地位:"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故定为喉舌所也。"明嘉靖年间的镇海城是节制东南七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地方最高文官浙直总督驻地之一、管辖东南沿海六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兵马地方最高武官浙直总兵的驻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镇海在明朝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所逐渐淡忘了。

明朝的镇海城

(本文图片均由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提供)

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漫长岁月中,驻节镇海的海防官员和当地民众一起,总结前人经验、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海防文献。这些海防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了历代海防制度、海防思想、海防事件,还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史实。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历史上的海防文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大量的珍贵文献佚散失传。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的编撰工作开始启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将一批非常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采用原书影印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了原书的风貌。

近日,由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整理的《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第一辑由宁波出版社出版。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按照时间顺序,将明朝抗倭时期的三份文献《日本考略》、《使琉球录》和《海寇议》收录其中。如何理解镇海在明代海防事业中的重要性?海防文献的收录标准是什么?收录和整理的过程中又遇上了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海防馆")负责编撰《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的工作人员。

明朝抗倭事业的指挥部

澎湃新闻:

说起明代的海防,很多人都会想起戚继光抗倭,和他招募义乌兵作战的故事,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镇海在明代海防和抗倭事业中的地位?

海防馆:

明朝的海防隐患,虽然爆发于嘉靖朝,但其实早在朱元璋朝,就有了端倪。洪武时期,有个遣明使和尚祖来,把镇海当地的男女老少掳去几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来镇海出任首任总督备倭,总督明朝海防,拓宽城墙。《明实录》有记载,说镇海有他的庙,但现已无存。嘉靖大倭患以后,浙直总兵管六个省的兵,浙直总督管七个省的兵,都是驻扎在镇海。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不清楚,明朝时期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职务,总是以清朝时期的总兵概念来理解明朝时候的总兵。清朝的总兵,不过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员",比如处州镇总兵、定海镇总兵,这样以为镇海总兵就管这一个地方。但我们经过近年来的文献整理,已经对于明朝时期总兵的性质,以及镇海在抗倭中的地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明史·职官志五》记载:"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镇守浙江,旧驻定海县,后移驻省城。"设立伊始,浙直总兵的职责是"总理浙直海防",次年即成"镇守浙直海防"。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