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列日防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俄罗斯结盟对抗德意志、奥匈帝国同盟,这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将面临法、俄两面作战。德国害怕将因面对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的两面夹击,而陷入漫长的两面作战,于是决定快速击败法国,再转移西线大军到东线,以击退俄罗斯的军队。要达成这项目标,德军必须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并在数天之内通过比利时。而在德军向比利时推进的路线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当其冲。

比利时的困境

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在比利时政府看来,这意味着自1830年独立以来英国将本国当作保护国的传统政策已经发生改变,有理由认为英、法不会支援本国维护独立的斗争。明智的选择是,整顿本国军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入侵。1910年成立的陆军总参谋部制订了一项计划:以训练较精良的部队为基干,整编出15万人的野战军;训练水平较次的部队则整编为总数13万的要塞守备部队;加上总数7万人的后备部队以及准军事组织性质的辅助部队,构建一支总数35万人的“现代化”军队。

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遭到高层人事阻碍:陆军总参谋长哈瑞•荣格布施中将在1912年6月因年龄问题退役,以后的两年间缺乏领导的总参谋部在部队的整编工作方面成效甚微:截止1914年,完成整编的野战部队仅117000人,缺额22%,达33000人之众,要塞守备部队及后备、辅助部队的缺员率也与前者相仿;整编计划预订完成日期甚至拖延到了1926年!这种群龙无首的状况持续到1914年5月,陆军中将塞德勒斯•穆兰维尔骑士才被任命为第2任总参谋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皇储被刺,留给新总长的时间仅够他与民政、铁路部门通联、落实动员计划而已。

“比利时走廊”

弗兰德斯平原地形平坦,适合大部队及重武器、辎重的机动。流经荷、比、法三国诸多战略重镇的默兹河,更是历史上法、德互派军队增进“传统友谊”的走廊地带。1870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永备筑垒工事以屏护新占地区;法国也在对应地区及传统军事要地凡尔登、色当修建了全新的永备工事系统,以抵御入侵。

上述工程封堵了双方在南方实施军事行动的通道,愈发凸显出默兹河走廊的重要性,威胁到比利时自1839年以来维持的中立国地位。为了避免两国借道入侵对方,精通军事测绘、筑城技术,新晋升为中将的布里阿尔蒙特自1877年开始接管全国的筑城作业,展开了地形勘测与新国防工事的选址工作。为此,他将抵抗枢纽分别选在法比边境的那慕尔,抵抗法军借道;以及荷比边境的列日,抵抗德军借道——横贯德比法三国的主要铁路线正是通过位于该市的铁路桥横跨了默兹河。

亨利•亚历克西斯•布里阿尔蒙特中将(1821.5.25.-1903.7.21.)因为在军事工程学与筑城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布里阿尔蒙特的列日筑垒

布里阿尔蒙特1843年毕业于布鲁塞尔军事学院,早期他的筑城思想全盘继承了法兰西元帅沃邦的学说。不过到了1859年,当他着手设计比利时国家棱堡时,其设计思想已转向筑城术更胜一筹的法国军事工程师蒙塔郎贝尔侯爵。他自己的筑城设计思想在此后20年间日趋成熟,并且,随着射程更远的火炮与装填了苦味酸炸药的新式炮弹引入军界,证明了其思想具有远见、且符合实际。

列日筑垒地域。

列日与那慕尔筑垒地域在测绘工作开始于1875年中,设计工作的展开则要迟一些,基本设计思想被称为“布里阿尔蒙特的最后一种原则”,主要特征是:在炮位设置钢铁装甲板保护火炮和炮手,使其免遭曲射火炮或空爆弹药的攻击;在要塞的接近地带设置多座炮台、塔阻击敌军地面部队,保护主炮与表面工事不被占领、破坏。当时最新的筑城系统是法国人的“1874年系统”,采用了标准化设计、施工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但火炮却是露天安装的。所以中将的设计在当时堪称革命性进步。

列日和那慕尔筑垒地域的要塞采用了一种标准化方案。各要塞距离筑垒地域的中心列日市(12座要塞)和那慕尔市(9座要塞)的距离都是7公里,每座要塞之间都有军用公路、铁路通联,还安置了有线电话、电报和灯光信号装置。几何外形统一为三角形和五边形,兼顾了标准化设计与实际地形的适应。两种设计的共同点是防御力最弱的一面都面向市区,外壕转角处没有设置提供掩护火力的避弹室,只在大门处安置了一门57毫米速射炮提供防御,以“方便”本国军队收复要塞。

尽管要塞的设计有其缺点,但两处筑垒地域分别于1891年和1892年完工后,仍然得到了军界的高度评价。中将本人早在1882年完成设计后即远赴罗马尼亚,以顾问身份指导了“布加勒斯特筑垒地域”的设计。法国人在对1874年式要塞进行现代化改装时,也采用了以装甲炮塔掩护炮位和观察所的做法。即便是德国人,在1895年修建位于斯特拉斯堡西面的“威廉二世皇帝”堡垒时,也大量借鉴了布里阿尔蒙特的设计。

不过这并未遏制住德国借道的企图。根据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计划:“德军将绕过法、德边境的筑垒地带,以具备局部兵力优势的部队从北翼迂回,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个计划中,比军被判定为:只会进行“象征性抵抗”,德军将在两天内“通过”比利时。

24小时的混战

1914年8月2日,德国外交部向比利时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借道。次日,比国政府回绝了该通牒,英国宣布将向比国提供军事支援。8月4日至5日午夜时分,比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两国旋即进入战争状态,德国默兹河集团军6万余人入侵了比利时。

根据德国总参的估计,列日的守军包括正规要塞守备部队6千人,以及准军事组织国民卫队3千人——实则超过3万人。计划以6个旅攻克筑垒地域及市区。在5日至6日的晚间到午夜时分,这6个旅进入了各自的进攻初始线。德军在稍后的表现乏善可陈:6个旅的行动没有得到协调,最早进入阵位的38旅早在5日晚8点就发动了进攻,最晚投入战斗的11旅行动则迟至6日清晨5点30分。

以38旅和43旅为例,部队还在进攻初始线上就遭到了21厘米榴弹炮的轰击。激战一整天后,43旅因弹药短缺首先撤退,38旅确认消息后也脱离了战斗。

一群比利时士兵在保卫列日的战斗间歇小憩片刻,照片摄于1914年8月5日至16日之间。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