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总设计师揭秘歼轰-7战机命名来历 最早叫轰-7

图注:"飞豹"研制成功并首先装备了海军航空兵部队,受到部队的好评和欢迎

国产歼轰-7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被人们誉为"飞豹"之父,是国产歼击轰炸机这一机种研制和技术的开拓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带领航空603所的研制团队,在国内航空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从未接触过歼击轰炸机这一机种设计研发的大背景下,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0年艰苦研发,于1988年12月14日将"飞豹"战机放飞蓝天,随后大量生产装备海军、空军航空兵部队,填补了国产对面攻击飞机的空白。而今距离"飞豹"国产歼击轰炸机首飞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后,我们与已经88岁高龄的陈一坚院士再谈"飞豹",聊起关于"飞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飞豹"最早的名字曾经是"轰-7"。

空军希望研制新一代战术轰炸机

上世纪70年代初,空军希望能够研制一种能够对前线地面目标和海上舰艇目标进行轰炸的新一代喷气式战术轰炸机,并进行了长期的技术需求论证。

由于当时我国已经装备了轰-5(仿制自伊尔-28)和轰-6(仿制自图-16),因此空军内部暂时将其称之为轰-7。可以看出,这时新飞机尚处于技术论证的阶段,甚至没有进入军工部门立项研发设计阶段,因此不可能有具体的设计方案或图纸。从技术角度讲,所谓军方论证,就是根据需求,提出设计需求方案和大致的性能指标,如飞机的重量规格、飞行速度、载荷等。这些需求指标交给航空部门进行研发,才能形成真正的飞机设计方案。

海军和空军需求合并,产生了歼轰-7

而1974、1975年,即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空军和海军对美国越南战争的研究,空军的需求逐渐从纯粹的前线战术轰炸机转向了F-111、F-4这样既能够对面打击又具备一定空战自卫能力的新飞机类型,而海军也同样希望能够获得这么一种新飞机,即歼击轰炸机。于是,轰-7项目被新的歼击轰炸机所取代,轰-7这个序号前面加上了个"歼"字,正式成为了歼击轰炸机"歼轰-7"。该机随后被命名为"飞豹",在珠海航展初期亮相时,还被赋予了出口外贸用编号FBC-1(意为战斗轰炸机-1型)。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