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确实计划袭击中国,三线建设是必要的”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这是50年前"三线"建设时期的口号,它曾激励了无数人奔赴祖国各地,贡献毕生。

三线建设,一度是个神秘的话题。由于建设项目主要是国防工业又处于深山僻野的保密状态,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甚至亲历过三线建设的人们也常常疑惑:我们去建设为了什么?值不值得?

816地下核工程,1967年开挖,1984年停工,现已成为旅游景点。


三线建设是必要还是浪费?

尽管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但对于三线建设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的浪费的质疑始终存在。否定和肯定三线建设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当时是否真的会爆发战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东林表示,1994年美国解密的一批档案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过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1963年4月,通过卫星和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一份长篇报告,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包括:A、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和发动对大陆的进攻。B、实施海上封锁。C、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以对中国边界施加压力。D、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E、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的目标。1963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问题。1964年4月14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专家罗伯特又起草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的绝密报告。"陈东林说。

"三线建设的两次高潮,都是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危险之下进行的,并非无的放矢。但是不是反应过度?档案证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也是有战争打和打不起来两种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哪种可能性大,而在于没有后方基地的中国,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赌博。"陈东林肯定了三线建设的必要性。

1964年,为备战备荒,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数百万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年,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这场空前规模的建设共计投资2050余亿元。

"许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但大家或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这些中国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名字,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物。再有诸如《青红》、《我11》、《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作品,它们的背景也是三线建设。"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有威告诉澎湃新闻,三线建设其实并不神秘,西部后方的许多重要工业基地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由于保密等原因,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前因后果及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曾写了一部书稿《彭德怀在三线》,讲述彭德怀于1965年去成都投入三线建设的历史。但当书稿送到出版社之后,编辑没看内容大笔一挥将书名改成了《彭德怀在38线》,闹出了个大笑话。

亲历三线建设的老一辈逐渐逝去,记录与整理三线建设时期的史料迫在眉睫。3月1日,"三线"建设所涉及的各个省市专家学者与一批"三线"建设亲历者来到四川攀枝花,参加中国三线建设50周年纪念活动及三线建设研讨会。3月3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攀枝花市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攀枝花市文物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介绍,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收集了部分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及文物、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还展览了一万余件由参与三线建设的企业和个人捐赠的展品。

博物馆还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还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3月3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攀枝花市正式开馆CFP图

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展示的三线建设者房屋图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