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军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 A+
- A-
一提起"的确良"军服,现今中年以上的人应该都很熟悉,那可是迄今为止我军影响最大的军服之一!可是,你知道它的真实名字吗?为什么又叫"的确良"军服呢?
"三元"混纺布单衣的研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国家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我军军服面料一直以棉布为主,有平纹布、斜纹布、人字纹布等。虽然也有毛呢料军服,但因为成本较高,只配发中高级军官和两团一队及驻外武官。棉布军服虽然成本低,但不耐磨,且臃肿、笨重。为了使军服轻便、耐用、美观,适应军队行军作战的要求,走化学合成纤维的道路成为发展方向。
穿棉布军服的解放军战士
6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已用合成纤维与棉花混纺织物制作军服。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有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等。它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作原料,经过提炼和化学合成过程而制成的,是棉、麻、丝、毛良好的代用品。当时我国国内也有生产并少量投放市场。针对我军纯棉军服不耐穿和服用性能较差等情况,总后勤部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多种化纤与棉花混纺织物作为军需装备材料。当时叫"三纶"(涤纶、锦纶、晴纶)应用研究。
1969年到1970年,化工材料在军需品的应用,已试用了单衣、罩衣、棉衣、大衣、棉被、雨衣、蚊帐、袜子等8个品种,分别在广州、沈阳、北京、南京、新疆、昆明、西藏等军区十多个点进行试穿试用(单衣即夏服,罩衣为冬服)。其中,单衣混纺材料是研制的重点。先后研制出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配比的混纺织物4批20多种,制作单衣3000多套。经担任不同任务的部队试穿验证,采用涤纶50%、锦纶17%、棉花33%混纺42/2×21平纹布穿用效果最佳。1971年4月,涤锦纶三元混纺布单衣在北京、广州、沈阳、武汉、兰州等军区扩大试穿。总后勤部1971年6月4日批准定型和批量生产,定名为"71式军服"。
三元混纺布
为检验混纺单衣对战时伤员及其治疗过程有无负面影响,1972年总后勤部组织科研人员对混纺单衣和纯棉单衣进行了耐燃烧、烧伤后愈合、防毒、防热和防红外等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
耐燃性能:三元混纺布的着火点(500℃以上)比棉布高100-180℃,溶点(200℃变硬)比棉布的焦化点(棉布没有溶点)低80℃。另外还做了检毒试验,未发现三元混纺布对伤口有致毒作用。
抗红外性能:用120瓦红外线探测仪黑夜观察,最先发现的是武器、帽徽、领章,其次是服装。发现距离,三元混纺布为250米处,棉布为220米处,相差30米。
综合看,三元混纺布没有负面影响。而且,每年可节约棉花65000担,符合我国石油化工发展方向。当时国家计委、燃化部、轻工部和商业部都积极支持部队装备混纺军服。
为了解决化纤混纺军服所需涤纶、锦纶等原料,改善部队军需装备,1969年总后勤部拟在岳阳建一所化工厂。同年8月27日,总后勤部上报军委办事组《关于建设合成纤维化工厂的请示报告》。该报告对于了解当时化纤军需材料生产状况非常重要,故摘录如下:
为了加强军需产品的坚牢度和减轻战士的负荷量,主要的办法是采用化工材料。炼油废气是化工材料的原料之一。石油部在湖南岳阳建了一所炼油厂,明年投产、年产250万吨。我们拟在该厂附近建一所化工材料厂。
根据炼油厂可供原料,这所化工厂的生产规模拟作如下安排:
一、涤纶5千吨,可织"的确良"布5000万米。按部队现有人数,每人每年可作单衣二套。"的确良"的牢度比布强,一件可顶二、三件穿,并且也较轻。
二、锦纶(亦称尼龙)5千吨,部队的袜子可全部改为尼龙袜。所有蚊帐、雨衣等,全部改为尼龙的。这样就不易坏,也大大减轻了重量。
三、晴纶1万吨,可代替现用毛皮和絮棉。增加了保暖性减轻了重量。
……争取1970年可部分投产。1971年可全部投产。
……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兴建岳阳石油化工联合企业。1970年5月正式开工,1971年底基本建成,为改进我军军需装备提供了物质条件。
1973年全军装备71式军服
总后勤部原计划71式军服于1972年装备全军,但时间过于仓促,从各方面考虑1972年换装条件不成熟。一是当时全军兵员多达600多万,在1972年4月底以前,总后勤部所属各被服厂只能生产新军服需要量的55%,不能按单衣发放的制度规定于5月份全部发给个人;如到6月底全部生产出来,则要拖到7~8月份才能发完单衣。二是当时军队掌握的锦纶、涤纶生产能力有限,虽然国家计委批准进口3120吨锦纶、涤纶补助,也只能解决全军每人一套单衣,而到1973年如化纤材料不足,混纺军服生产计划无法保证,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发棉布单衣。三是考虑到当时库存还有两千万套棉布单衣,为避免浪费,需发给部队继续使用。
鉴于以上情况,1972年2月4日总后勤部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全军一九七二年单衣换发的报告》,决定1972年全军仍发棉布单衣,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戍区部队发三元混纺单衣,其他部队推迟至1973年发放三元混纺单衣。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了此报告。1972年3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关于改进边防部队服装的报告》,决定边防检查、会晤站和一线哨卡人员当年夏季发三元混纺单衣。
为了保证1973年全军按时换装,总后各被服厂全力生产组织新军服生产。由于混纺材料与布料差别较大,从纺织、染整到缝纫,新军服质量上出现一些新问题,突出的是:色布的色相不一,布面不光洁、缺乏挺括性;涤纶线花色多,伸长率大,缝用时易断线;原工艺加工方法与新材料不相适应,缝成后,有的部位抽缩起皱等等。为此,总后勤部企业部于1972年5月专门召开三元混纺布服装质量紧急会议,以尽快解决新材料军服生产中的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完成新军服生产任务。
71陆军战士单衣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