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的抉择:安史之乱的平叛与隐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是唐肃宗继位后的第二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一年多前,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负责镇守大唐北境的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兴兵作乱、南下犯阙。一时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洛阳、长安相继被叛军攻陷。玄宗仓皇幸蜀,开元盛世戛然而止,大唐江山风雨飘摇、生灵涂炭。

关键时刻,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控扼西北、遥制东南,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相继率军来投,这才“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旧唐书·郭子仪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廷与安史叛军的实力对比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一方面,安禄山自攻陷洛阳、长安后,就忙着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燕朝。同时将在两京掠夺的财物悉数运往老巢范阳,贪图享乐、未作远图。面对弃都西奔、仓皇幸蜀的唐玄宗,以及继位灵武、整兵备马的太子李亨,安禄山既没有进驻长安、全力追击,也没有扩大地盘、争取民心,反而骄恣暴虐、残暴生灵,惹得天怒人怨、万姓离心。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奋战,唐军与叛军在各战略方向上形成僵持:在北线,唐军大将李光弼牢牢掌握重镇太原,粉碎了叛军经太原进犯河西、包抄关中的企图;在南线,唐朝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以数千之众镇守江淮门户睢阳长达十个月,消灭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为唐王朝调兵遣将、平定叛乱争取了宝贵时间,还保证了江淮门户安全,将江南粮饷财赋源源不断运往关中,为平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线,自安西、河西、朔方诸镇抽调的精兵业已完成集结,淮南的财赋也聚集于灵武,唐军与占领长安的当面之敌形成对峙。在至德二年到来之际,进行战略反攻的时机已日渐成熟。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