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的全球回响:棉花世界的重塑与殖民主义的变容

前一段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批评"出生公民权",引发全球热议。不少观察家指出,此举公然违背了刚刚度过150岁生日的、南北战争最重要成果之一--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它通过法律的形式,确保了美国内战的胜利果实,并第一次给予了包括黑奴在内、全体"美国本土出生公民"以平等的权利保护,因此又有"第二次制宪"之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美国的这场内战,不仅使得数百万黑奴的命运得以改写,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令全球历史的进程受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故事的主角,便是那根细细的棉线。


以哈佛大学大卫·阿米蒂奇教授的新著《内战》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全球史"视角考察美国内战

"棉花为王":一场观念之战引发的经济后果

1858年,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危险,南卡罗莱纳州参议员詹姆斯·哈蒙德不无狂妄地表示:"只要(北方)胆敢开战,不费一枪一弹,我们即可让全世界臣服……事实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向棉花发起挑战,因为棉花为王。"

的确,在美国内战爆发以前,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北方真的会仅因观念与制度上的差异,便向拥有着全球原棉市场近75%份额的南方开战--据统计,截至1850年代末时,"世界工厂"英国每年使用的8亿磅原棉之中,有近八成都生产自美国;在欧洲大陆,法国与俄国对对美国南部原棉的依赖,也分别达到了90%与92%的绝对高值。廉价的黑奴劳动力、优质的棉种、加上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美国南部仅凭"原棉"一项要素,便牢牢地扼紧了欧洲各大国的咽喉。

然而,随着1861年萨姆特堡(Fort Sumter)的隆隆炮声,美国内战终究还是走向了现实。作为克敌制胜的一项重要要素,战争打响后不久,北方便切断了欧洲同南方的海上贸易往来,这使得后者的经济来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哈蒙德等人口中的"棉花王",也由此被逐出了"王廷",一别便是四年。


"炮轰萨姆特堡"拉开了南北战争的序幕

作为全球制棉体系中的源头一环,北方对南部的"棉花禁运",迅速在欧洲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恶果。仅以英国为例,1862年初的原棉进口量,就因北部联邦军队的海上封锁,而锐减至战前同期的4%,"制棉中心"曼彻斯特的众多工厂只得因此被迫关停。经济的不景气,很快便影响到了就业市场;而大量的失业,则为社会动荡提供了契机。根据后世学者统计,在1863年的英国兰开夏郡,每4名居民中就有1名惨遭失业;而欧洲大陆的情况则更是不容乐观,全法的织工失业总人数甚至一度高达25万人。饥饿与贫困,使得大量的英国工人走上街头,政府不得不出动部队用以维护城市治安。在法国的阿尔萨斯,绝望的下岗工人们甚至张贴起了"无面包,即饿死"的大字报;欧洲制棉产业的凋敝景况,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此时的欧洲各国,都普遍尝到了北部"联邦"军队实施"棉花封锁"的苦头,然而,它们却都因为拥有着各自的利益算计,因而拒绝直接卷入到美国的内战之中。对英国而言,美国北方日益扩展的小麦与玉米种植,正逐渐成为英国粮食的重要来源;而英帝国在加拿大的利益,也迫使英政府最好在新大陆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策略。在欧洲大陆一边,出于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支持一个统一的美国用以牵制英国,也远比造就数个分裂且弱小的国家、给英国以可乘之机来得明智。因此,1858年哈蒙德参议员在"棉花王"演说中所设想的那种"南方有难,万国支援"的景况最终并未发生;此时的南部"邦联",也只能选择独自面对内战。

这幅由印象派先驱马奈于1864年绘制的油画,生动地反映了英国为南方制造的"亚拉巴马号"战舰,于法国瑟堡附近海域,为北部联邦军队击败的场面。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既然直接插手内战不甚可行,那么已然存棉耗尽的欧洲列国,必须寻找到新的方式,以解决国内面临的经济社会困局。"扩大原料产地"成为了他们新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选择,竟极大地改变了此后的全球历史进程。

当"棉荒"成为机遇

"因为内战,如此怪事竟然发生了:我们现在--尽管数量不多,但是此话千真万确--正从最不可能的地方输入棉花……(那就是)中国。"这条摘引自1863年3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报道,至今读来,仍有着很强的生动性。

诚如这位记者所言,作为曾经全球的原棉霸主,此时竟要在自家的港口,迎接转运自英国的东方棉花,这确实是一件"咄咄怪事"。然而,若是将此时"正值内战"的历史语境纳入考量,那么这次事件也就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了--就在美国因为战争因素,而对原棉实施"闭关禁运"的同时,世界的其他角落正在趁势崛起。

哈佛大学教授斯温·贝克特曾作出评论称,萨姆特堡声声炮响,不仅将美国引向了一个"受难的国度",更"昭示了印度时代的来临"。面对原料短缺,眼光一直向"美"的欧洲产棉国,现在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世界的其他角落;而欧洲的"棉荒",也恰好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正积极利用欧洲的"棉荒"而向世界市场进军之外,日本也于1863年开办了其第一家的机器纺纱厂,并在英国工程师与技术的帮助下,以日本土棉为原料生产棉纱。在巴西的东北海岸,棉花的增值也使得当地的自耕农看到了机会,辛勤的耕耘使得当地的原绵产量,在1860-1865年间实现了倍增。除了上述的地区之外,澳大利亚、秘鲁、墨西哥以及外高加索等地也纷纷加入到了棉花种植者的队伍之中,短时间内实现了各自对外出口的猛增。结合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各殖民与半殖民地的社会"改良运动"可以看出,在各国改革者求变图强、锐意进取的"推力"作用之外,世界市场需求的"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法国著名制图家约瑟夫·米纳德绘制的图表,反映了南北战争对全球棉花贸易的影响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