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早期史——哈布斯堡在瑞士(1000-1500)

沿着瑞士3号高速公路从巴塞尔前往苏黎世,半途跨越莱茵河的最大支流阿勒河,前方百余米高的山崖上现出一座古堡遗迹。行至山下,只见隧道入口之上赫然刻着--"哈布斯堡"。

1918年11月11日,在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的同一天,一个经久而辉煌的皇朝也宣告终结。直到卡尔一世退位,哈布斯堡和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共有24人出任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君主,还有不少成员统治过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南意大利、墨西哥等地。有趣的是,虽然该家族被称为"奥地利王室",但哈布斯堡城堡并不在奥地利,而是位于拥有悠久共和传统、甚至长期视哈布斯堡为宿敌的瑞士。

飘扬着阿尔高州旗的哈布斯堡

阿尔高的双重城堡

瑞士如今被称为"欧洲屋脊",其形象多与巍峨的雪山相联。实际上,瑞士的地理核心是占国土面积三成的"中部高地"。这一带状区域位于阿尔卑斯和侏罗山脉之间,两端是莱芒湖和博登湖,海拔仅400-600米,拥有全境居民的2/3和多数主要城市。阿勒河流经高地中部,其下游正是从莱茵河南下山口的战略要道。公元14年,罗马军团在罗伊斯河(流经卢塞恩)与利马特河(流经苏黎世)汇入阿勒河处建立兵营"文多尼萨"。298年,西罗马凯撒君士坦提乌斯(君士坦丁大帝之父)曾在此击败来犯的阿勒曼人。

随着罗马人南撤,此地终被阿勒曼人占据。到了八世纪,法兰克王国借阿勒河之名设立"阿尔高"大区。公元1000年之际,这里地处施瓦本公国与勃艮第王国交界,前者属神圣罗马帝国,后者不久也并入帝国版图。与一般认为瑞士"山高皇帝远"不同,阿尔高在萨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始终接近皇权中心。

在文多尼萨上游4公里的阿勒河右岸,侏罗山余脉延伸出一片丘陵,曾是罗马人的岗哨。约在1020年代,当地伯爵拉德伯特在其上建造了最初的城堡。据考证,他的祖父是"富有者"贡特兰姆。后者可能是七世纪时阿尔萨斯公爵埃提肖的后裔,其领地散布于阿尔高、布赖斯高和上阿尔萨斯。

传说,拉德伯特为追捕一头苍鹰登临山顶,看中此处地势而下令筑堡,故名为"鹰堡(Habichtsburg)",简化为"哈布斯堡"。但后人分析,该名称更可能源于古高地德语的"财产(habe)"或"渡口(hab/haw)"。又传说,拉德伯特因缺乏筑堡资金向兄长、斯特拉斯堡主教维尔纳求助。后者来访时看见只有一座塔楼而发怒,拉德伯特却保证在一夜之内筑起围墙。当维尔纳次日醒来,发现塔楼被其弟召来的仆从团团围住,意指属下的忠诚胜于高墙的坚固。

此后两个世纪,哈布斯堡多次扩建并成为家族基地。较早建造的前堡在东,后堡在西,中庭设有礼拜堂、仆役住所、汲水和储水设施。十三世纪初,这座"双重城堡"达到长80米、宽30米的最大规模。

1108年,拉德伯特之孙、追随皇帝亨利四世讨伐匈牙利的奥托在文书中署名"哈布斯堡伯爵",是城堡成为家族姓氏的最早记录。尽管以堡为姓,族长却常年陪伴封君外出,在堡居住时间有限。随着财富不断增加,堡内生活条件愈发显得局促。于是,家族在1220年代移居温迪施(文多尼萨)对岸的布鲁格,哈布斯堡被租给臣属。不久,前堡因无人居住而逐渐垮塌,后堡历经多次修缮,最后被当地的沃伦家族购得。

1200年中部高地主要势力:萨伏依(青)、策林根(绿)、哈布斯堡(粉)、基堡(黄)

鲁道夫的基业

十二世纪中叶,当斯陶芬家族登上王位之际,中部高地的主要势力包括萨伏依、策林根、伦茨堡、基堡等。之后,由于继承人不足和经济状况恶化,当地贵族普遍衰落。哈布斯堡经历几代单传,不仅没有断绝,反而通过向封君效忠、与贵族联姻,成为上述过程的最大赢家。

1173年,近邻伦茨堡家族绝嗣,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其西部领地封予奥托之子维尔纳。1218年,建立了伯尔尼、弗赖堡等众多城市的策林根家族绝嗣,皇帝腓特烈二世将其部分采邑授予贴身侍卫、维尔纳之孙鲁道夫。鲁道夫1232年去世后,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与次子鲁道夫争夺遗产,致使后者另立与本族时敌时友的哈布斯堡-劳芬堡家族,直到1408年绝嗣。

1239年,阿尔布雷希特参加十字军,不久死于圣地,21岁的长子鲁道夫继任家督。鲁道夫的母亲来自基堡,外祖母来自策林根。他不会读写,却精明而有远见。他追随腓特烈二世和康拉德四世对抗教皇,甚至忍受绝罚,直到康拉德1254年败亡后才与教会和解。

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寿终正寝,支持与反对斯陶芬家族的诸侯各立新君,但无人取得普遍承认。面对王权式微,地方豪强纷起,莱茵河上游地区的争斗格外激烈。鲁道夫1254年战胜巴塞尔主教,1263年击败斯特拉斯堡主教,乘机向黑森林南部和阿尔萨斯扩张。

此时,基堡末代伯爵哈特曼面临绝嗣,他被妻舅萨伏依伯爵逼迫而向鲁道夫求援。后者扮演其遗产保护人,在1265年哈特曼死后迅速夺取从图尔高到弗里堡的广阔土地,并培植新基堡-劳芬堡家族作为对抗萨伏依的盟友,使自己成为帝国西南部最有权势的领主之一。

1273年9月20日夜,正领军围攻巴塞尔主教的鲁道夫在营中突然接到纽伦堡伯爵来访。后者通知,选帝侯会议拟定鲁道夫为德意志国王,需征求本人意见。鲁道夫当即决定接受王位,罢兵北上,于10月1日在法兰克福当选,10月24日在亚琛加冕,史称鲁道夫一世。

经过20余年的"大空位"时期,地方割据势力已成气候。之所以选中鲁道夫,是因为他有王室血统(母系可溯至奥托大帝,据说还是腓特烈二世的教子)和抵御外敌的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已经年迈,看似易于控制,不会威胁藩邦的统治。

他们低估了鲁道夫的手腕和雄心。他抱定重振皇基和显贵家族的目标,立即安排子女与选帝侯联姻,并积极争取教皇承认。1275年,鲁道夫与格里高利十世在洛桑举行峰会,商定次年在罗马称帝,却由于后者病故而未能举行。

加冕搁置后,鲁道夫集中力量对付当时最强大的诸侯--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1251年,奥托卡迎娶末代巴本堡公爵遗孀,获得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和克恩顿三公国,但1261年离婚后拒绝退还,又非法夺取卡尼鄂拉和文德马克(斯洛文尼亚)。他自诩地广兵强,觊觎帝国王位,拒绝承认鲁道夫,导致四面树敌,根基不稳。

1275年,鲁道夫对奥托卡处以帝国禁令,为军事行动谋得合法性。次年,他联合巴伐利亚和蒂罗尔诸侯发动突袭,10月攻克维也纳。由于波西米亚贵族同时造反,奥托卡被迫称臣并放弃侵占的领地。1278年战端重开,面对诸侯袖手旁观,鲁道夫与匈牙利联手,8月26日在迪恩克鲁特战役中亲临前线,最终击杀奥托卡。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分别封给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次子鲁道夫,使哈布斯堡晋身公侯之列。

奥地利遥居帝国边陲,利于开疆拓土。家族深耕于此,重心开始东移,西部故土被称为"前地",后称"前奥地利"。尽管如此,鲁道夫并未忘记复兴施瓦本公国的目标。他在1283年击败萨伏依,1289和1290年降伏伯尔尼和贝桑松,1291年购得卢塞恩,成为中部高地的绝对主宰。

施派尔大教堂内的鲁道夫像,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立于1843年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