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铁幕”:冷战年代的东德难民

1961年7月15日,冷战时期最香艳的政治风波在迈阿密海滩爆发。身高172厘米、芳龄24岁的"德国小姐"玛莲娜·施密特(Marlene Schmidt)击败其余47位佳丽,荣膺"环球小姐"桂冠。但这位代表西德出赛的佳人却不是土生土长的联邦德国公民,而是在1960年穿越东西柏林分界线、由耶拿迁居到斯图加特的民主德国逃亡者。《时代周刊》揶揄说:"就冲放跑了这位5英尺8英寸高的美女,东德的边界卫兵也该被控渎职罪。"民主德国共青团机关刊物《青年世界》则攻击欧美舆论企图利用选美激起人们对东德难民问题的关注,并恶毒地诅咒说:"西方关心的只是这个姑娘的胸和屁股,没有人会真正尊重她……她很快就会被全世界遗忘了。"

事实证明,玛莲娜·施密特被遗忘的速度远比民主德国本身要慢。她在青年时代的迁徙轨迹,则折射出了战后东德难民的普遍命运:大战结束后,玛莲娜一家定居的布雷斯劳连同整个西里西亚一起割让给了波兰,她们被驱逐出境、重新安置到东德的耶拿;又因为东德的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家族成员被迫先后经西柏林逃往联邦德国,寻求出路。在玛琳娜一家出走后一整年,柏林墙拔地而起,穿越"铁幕"从此成为彻底的生死冒险。

1961年环球小姐、东德流亡者玛莲娜·施密特。她如今在萨尔布吕肯安度晚年。

从1945年到1989年,先后有近350万德国公民从东部地区迁居到联邦德国境内,其中近1/3是因战乱和强制迁徙造成的难民。他们被历史学家称为"民德逃亡者"(Republikflüchtling),在东德受到长期政治批判。但这些从万马齐喑的"铁幕"之后仓皇逃出的流亡者,最终在西部的同胞那里收获了他们所期望的一切--个人自由、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这种反差不仅进一步打击了东德政权的声望,也使以西德为中心完成统一具备了现实的情感基础。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最终被推倒,"民德逃亡者"和民主德国本身一起成了历史名词。

德意志人大迁徙

二战结束后东南欧德意志人的大迁徙,根源应当追溯到1930年代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和"复归帝国"(Heim ins Reich)政策。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大德意志帝国的最终疆域不应受现行国际法的约束,而是要由德意志民族根据自己的聚居状况、历史传统和经济需求来确定。按照这一谬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划入新独立国家版图的但泽走廊和上西里西亚东部(波兰)、默默尔(立陶宛)、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独立的奥地利、卢森堡两国都应当"复归"到德国疆界之内,波罗的海沿岸、波兰东部、乌克兰一部以及中欧其他地区也要加以"德意志化",驱逐或屠杀当地原有的居民,迁入德裔定居者。从1939年到1944年,近180万德国人以这种方式被安置到了波兰,代价则是200万波兰人流离失所、并沦为奴隶劳工。

如此残暴的经济和人口入侵,在战后当然会遭遇同等烈度的报复。为了彻底杜绝德国人卷土重来的可能,并对纳粹战时的经济掠夺加以补偿,欧洲各国几乎是自发地开始了一场驱逐德裔居民、实现"民族分离"的运动。捷克斯洛伐克剥夺了近300万德裔居民(大部分是苏台德德意志人)的公民权,令其限期离境;1930年时德意志族在捷克总人口中占22.3%,到1950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1.8%。匈牙利驱逐了62.3万人,罗马尼亚78.6万人,南斯拉夫50万人,波兰(以德波旧国界为限)130万人,连德裔相对较少的荷兰也驱逐了2.5万人--在1944冬天因德军强征农产品造成的饥荒中,有2.2万名荷兰平民被饿死,现在的驱逐可以视为对等复仇。

更重要的是,东欧命运的裁决者斯大林早已决定通过人口置换和强制性民族迁徙的方式,一劳永逸地确保苏联西部边境的安全。早在1930年代,苏联就曾对国内少数民族实施过惩罚性的集体迁徙;二战结束后,这一"经验"又被运用于波兰和东普鲁士。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国就波兰新国界问题达成一致:波兰东部边界退回到1919年的"寇松线",往东的部分由苏联兼并,当地的450万波兰居民迁往西部领土;作为补偿,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德国领土--即德意志帝国的发源地之一东普鲁士--被整体并入波兰,当地的350万德国居民在两年内集中迁徙到盟军占领下的德国本土。加上1945年春苏军抵达前从东普鲁士撤走的600万难民,德国东部边界的变化最终造成了1000万以上的难民,其中至少1/10在迁徙过程中死亡。

1945年春,乘坐马车向德国本土撤退的东普鲁士难民。德国东部疆界的变化最终导致了1000万以上的难民。

西德联邦统计局195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对德裔居民的强制性迁徙造成了1240万之多的难民(含停战前撤出的部分则为1600万以上),有210万人在迁徙过程中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西德马克。剩余的1000余万难民占到战前德国6900万人口的15%以上,单是为他们提供食品、医疗和住房就足以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救援措施来不及跟进,英美法三国不得不拒绝难民无限制地涌入西部占领区,而要求数百万人在土地充裕的苏占区(占战前德国领土面积的40%)安家。以1949年两德分裂时的统计论,安置在西德和东德境内的难民人数比率约为2:1;换言之,至少410万人留在了"铁幕"以东,另有10万人留在分区占领下的柏林。

如果说在1948年之前,急于求生的难民还顾不上挑剔东西部定居区的优劣,那么1948年之后,事情明显起了变化:柏林空运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美英法控制区开始显露出复兴迹象,苏联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专断则使人不得不怀疑东部地区的命运。西德联邦1949年颁布的《国籍法》,则为东部居民继续向西迁徙提供了法理依据,它规定:世界上只存在一个单一的德国国籍;所有在1945年停战前出生的德国公民,无论其居住于何处,都被视为西德联邦的当然公民;东德公民在进入西德境内后,可自行申领西德身份证件。由于两德之间的"内部边界"(Inner German border)在1949年时把守还不很严密,东德人开始成千上万地越过简陋的栅栏,甚至持假证件通过检查站公开出境。从1949年到1952年,有67.5万人以这类方式抵达了西德。

1945年,被临时安置在巴伐利亚一个简陋收容所内的东普鲁士难民家庭。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