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代的中国如何造出“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演变为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20世纪50、60年代,国际环境严峻、国家经济和技术条件也很薄弱,中国如何能取得如此成绩?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腾起的蘑菇云。

最近,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王作跃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了一场讲座,题为"冷战与发展:中国1956年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影响",而"两弹一星"正是十二年科技规划产生的重要成果。王教授在讲座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了探讨。

冷战中求发展:现代化是中国和印度的共同诉求

发展与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如此。具体到科技领域,我们甚至可以看出,1950年代印度和中国关于科技政策的很多语言都是类似的,"现代化"是大家的一致目标。

中国在1956年制定了十二年科技规划,印度政府在1958年通过了一个所谓的"科学政策决议"(Science Policy Resolution)。将其与中国的十二年规划对比,二者都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强调科学、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发展。所以,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诉求,对于战后印度同样如此。

目前很多历史研究注重冷战,注重国防,却忽略了发展。而从最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等文献里面披露的一些细节来看,"发展"在中共领导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

1949年底,毛泽东到苏联去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来大家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国防,有了这个条约能够得到苏联的核保护伞,就可以防止美国干涉新中国的进程。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忽略了这里面同样包含发展的需求,就是苏联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进行技术援助的重要性。

据《毛泽东年谱》,1950年毛泽东访苏回来,他曾在东北讲,在苏联考察,印象最深的是苏联的工厂,苏联人讲当年刚建国的时候,他们的工厂连汽车都制造不了,只能修一些部件,但是现在,苏联一个工厂一年就能生产几万辆汽车。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也一样,我们现在也是生产不了什么东西,但是有苏联的援助,我们很快也能够进行工业化的建设。

其次,1950年代中期工商业改造的顺利进行令毛泽东对发展的势头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在国际形势上,他判断中国十年内不会打仗,也就是不会有世界大战,为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科学家的命运:从改造对象到科技前线的先锋

另一个与十二年科技规划相关的背景,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对知识分子态度的转变。

原本,中共对知识分子是不太信任的,对中科院也不够重视,要达到工业化的目的,更多地是希望依靠苏联的援助。1954、1955年的时候,中共领导人已经与苏联讨论是否可以提供原子弹制造的援助。一开始,赫鲁晓夫几乎可以说是断然拒绝的,他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自己搞一套核武器计划。按赫鲁晓夫的想法,你们呆在我们核保护伞下就可以了。但是可以想象,毛泽东并不满意。这也使中共领导人意识到,中国建造原子弹必须要依靠自己。那么,工业化和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就是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改变了对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家的态度。

1955年11月,中共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工作的举措,其中一个就是,毛泽东提出来要通过规划让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涉及到当时中共最高领导人对全国形势的判断。1955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出乎意料得顺利,这使毛泽东乐观地认为知识分子改造也不是那么困难,可以把他们改造过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之前,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主要是思想改造,中国科学院也一样,让科学家去给生产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科学家是改造对象,而自从毛泽东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后,他们很受鼓舞,人人都以参加科学规划为荣。当然,这对他们改善政治处境也有很大的帮助。当时,竺可桢参加了中南海召开的科技报告会,从毛泽东到各省委书记等领导干部上千人出席,他在日记说:"没想到人民政府如此重视科学。"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6月14日,科学家们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

那时候一个有意思的状况是,中国非常需要苏联的技术援助,但好像又有一种危机感--随时可能会失去这个援助。他们知道苏联援助很重要,因为苏联可以帮助研制原子弹,还可以帮助研制导弹,当时中国不可能从西方拿到技术,只能依靠苏联;但同时,他们有一种紧迫感。这也是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的一个重要背景。

政治如何影响科学:十二年科技规划出炉记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由国家主导制定的,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第一个大规划。那么,这个规划是如何出炉的?我认为,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可以追溯到此前多种因素,但是最直接相关的,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B.A.柯夫达的建议。

图中右二为中国科学院苏联顾问柯夫达。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