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战功卓著的“中原王”为何声名狼藉
- A+
- A-
抗日战争中,汤恩伯一直是位颇具争议性的将领。抗战军兴时,他还只是全国一百多位军长中的普通一员,但在经过南口、子洪口和台儿庄三役后成为全国皆知的名将,此后他长期在河南与日军大打拉锯战,逐渐成长为地方大员,并发展出中央军三大派系中的"汤系"集团,号称"中原王",这在众多优秀军官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在经过1944年的豫中大溃败以及"水旱蝗汤"的劣名之后,不仅"汤系"瓦解,他本人也成为声名狼藉的罪人。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汤恩伯的抗战生涯。
教官出身的部队长
汤恩伯(1900.9.9-1954.6.29),浙江武义人,原名汤克勤,以字行。汤恩伯出身农民,幼时因替友人打抱不平惹上官司而选择投军避难。幸运的是,他受到了时任师长的陈仪赏识,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在明治大学攻读经济学,后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18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如果说对汤恩伯有知遇之恩的是陈仪,那培养并提拔他的"伯乐"当属张治中。1926年7月汤恩伯学成归国后开始长期从事军校教育工作,他先后担任过科员、队长、大队长、教育处副处长等职,因教学期间严于律己,又提倡因材施教而受到教育长张治中的赏识。
1929年6月张治中开办军官教育连,由自己兼任连长,调汤恩伯任副连长。由于张治中需要兼顾全校教育事宜,因此军官教育连的实际工作全由汤氏负责。此后教育连扩编为教育团,又改编为教导第2师,汤恩伯竟因此一跃成为教导第2师第1旅少将旅长。让一位从来没有带过兵,且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军人直接当上野战部队的旅长,这在全国军队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受张治中的提拔,汤恩伯志得意满,但在他又一次被提拔为第2师师长时却尝到了失败的苦果。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汤恩伯在与红军作战中冒失突进,结果遭到惨败,落得一个撤职查办的结局。经此打击,汤恩伯痛定思痛,他在得到钱大钧和徐庭瑶的保举出任第89师师长后连战告捷,因功被提拔为第13军军长。
汤恩伯当上军长后,以清末名将胡林翼的"要有菩萨心肠,要有屠夫手段"为治军座右铭,重用黄埔军校毕业生,作战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识亲疏不计近远,战时使部曲均畏威怀德,乐为效命"。行军时,命每个连队必派1名军官手持"执行革命军纪"小旗押阵于后,以保证军纪。此外,汤恩伯"自奉俭约,平时不讲究穿着",士兵都称他为"伙夫头"。在经济上,汤恩伯主张公开,并"廉洁自律",不仅使全军官兵对其信服,部队军纪也是全国陆军中的佼佼者。
第13军在汤恩伯的不断建设下,逐渐成为他的基干部队。此后汤恩伯即以第13军为基础不断壮大,并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