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戴高乐的;;自由法国;; 二战中还有哪些流亡政府?

《奥本海国际法》并未收录与"流亡政府"(Government-in-exile)直接对应的条目。从法理上看,这一概念不涉及一国的国际人格的变动,而是要考察当该国的主权,尤其是领土主权因某种原因被剥夺后,是否应当承认一个暂时栖身于外国领土、并对被剥夺国的政权提出要求的政治团体为该国的合法代表机关。

国际法专家斯特凡•塔尔蒙(Stefan Talmon)在其著作《国际法中的政府承认》里归纳了界定流亡政府的四项通行标准:一、该国家本身必须是已经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存在;二、在暂时无法对母国领土实施有效统治的前提下,自称为流亡政府者必须显示它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既有的法统;三、流亡政府应具备独立性,而非驻在国或任一其他国家政府的附庸;四、必须确认该国原政府的运作已经因违背国际法的行为(如遭受入侵)而被中断或破坏。

排除古代史上的流亡朝廷不论(因其与现代国际法的主体在性质上差异甚大),单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的情形,以查理二世为首的英格兰流亡枢密院或可称为最早的流亡政府。这一政权不承认克伦威尔领导的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在欧洲大陆辗转多年,最终于1660年成功复辟。而要论流亡政府出现的集中程度,无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最--轴心国一度控制了欧亚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迫使许多国家的合法政府播迁至外。这些政权在英美盟国的支持下继续对敌作战,终于挨到了反败为胜的时刻;但也有部分政府因为大国政治的拨弄,未能延续其法统。战后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同样与一些流亡政权相联,构成其"建国大业"的重要篇章。

1943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见西北非法军总司令吉罗(左一)以及"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左三)。

播迁的抵抗者

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政权无疑是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流亡政府,但这一政权恰恰也是性质上最为暧昧的。尽管1940年6月的法德停战协定极大地损害了法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在当年7月,国会两院的确批准了这一协定,并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修改宪法、奉贝当为"法兰西国家元首"的决议。换言之,贝当的维希政权固然令人反感,但它在程序上的确无懈可击,并且继续得到美苏等大国的外交承认。反之,流亡伦敦的戴高乐已经辞去了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既无合法身份、又无一兵一卒。虽然英国政府认定法国对德媾和违反了《英法互助条约》、据此拒绝承认贝当政权,但他们对势单力薄的"自由法国"运动同样缺少兴趣。

自由法国旗帜--"洛林十字"旗

戴高乐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积累正当色彩:首先,吸纳愿意继续对德作战的抵抗者,形成实际的交战团体,据此争取英美盟国的承认;其次,寻求法属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区长官以及驻军的支持,瓦解维希政权的外围势力。前一项努力最初收效甚微: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十四万法国军队里,只有三千人选择加入戴高乐的团体,其他人宁可在解除武装后返回维希政权控制区;转移到埃及和英国的法国舰队同意维持中立,但只有九百余人选择继续对德作战。1940年9月,自由法国军队协助英国海军进攻法属西非首府达喀尔时,遭到了守军的激烈抵抗。

后一项努力则取得了一定成果:到1940年8月底,除加蓬以外的整个法属赤道非洲和喀麦隆都宣誓效忠戴高乐,尽管这些地区位置偏远,但为盟军在北非的行动和自由法国军队的编练提供了帮助。活动于"自由区"(维希政权实际控制的法国南部)的左翼抵抗组织也和戴高乐建立了联系。1941年苏德开战后,苏联成为第二个承认戴高乐政权的大国。当年9月,"自由法国"运动组建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CNF),形成机构健全的流亡政府。

与那些抱有理想主义情结的政治家不同,戴高乐深知民族委员会的命运取决于大国,尤其是英美两强的态度,为此他坚持要求将自由法国军队投入实战,以显示力量。1942年春,自由法国第1旅独立抵挡住了德国非洲军团对比尔哈凯姆的进攻。但罗斯福和丘吉尔依然在寻求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1942年11月,英美盟军发动了入侵法属北非的"火炬"作战,正在当地视察的维希政权三号人物达尔朗海军上将下令停火,与盟军合作。华盛顿认为这位声名狼藉的将军具有可观的影响力,一度打算扶植其作为代理人。尽管达尔朗在不久后遇刺身亡,但美国人很快物色到另一位维希当局高级将领吉罗,以他为西北非法军总司令。1943年1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与戴高乐、吉罗会晤,强行要求自由法国运动与倒戈的原维希军队合作,并在6月份成立的"民族解放委员会"(CFNL)中设置了戴高乐-吉罗双头模式,以牵制那位桀骜不驯的将军。

不过,戴高乐深知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盟军入侵西北非之后,德军完全占领了维希政府控制的"自由区",贝当政权的"独立"遮羞布已被扯掉;吉罗并不像达尔朗那样具备深厚的政治根基,很难取得他本人的位置。但英美两国坚持要把民族解放委员会设在北非,显然是希望将其弱化为一个地方政权,待进军法国本土后再寻找新的代理人加以扶植。戴高乐的回应是在1944年2月将法国本土的抵抗组织整编为"国内军"(FFI),为大规模反攻打下了基础;同年6月3日,即诺曼底登陆之前三天,他又单方面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GPRF),为接收本土做准备。而缺乏政治手段的吉罗在1944年初被迫辞职,则为戴高乐成为战后法国的领导者扫清了障碍。

戴高乐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