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主 得枪炮;; 耶稣会的日本传教与西洋火器的流传
- A+
- A-
铁砲传来
天文十二年(1543)八月二十五日,一艘遭遇台风袭击的商船漂流到了位于种子岛最南端的门仓岬。船上载着百余名长相奇异的乘客,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幸船上还有一位名为"五峯"的明朝儒生,于是当局通过与他笔谈来了解大致的情况。儒生将这些异国船客称为"西南蛮种的贾胡",事实上指的就是葡萄牙商人。四天后,这艘漂流商船被拖航至当地领主--种子岛时尧所居住的赤尾木城。葡萄牙人登陆时手里携带的铁筒状的火绳铳(即铁砲)很快吸引了这位年轻岛主的目光。在葡萄牙人的演示下,伴随着一声轰鸣,火绳铳瞬间将远处的目标击成了碎片。这种前所未见的强大威力让时尧惊叹不已,当下便购买了两把火绳枪。之后时尧又令家臣笹川小四郎学习配制火药,令八板金兵卫锻造火绳铳。不久,纪伊国根来寺(今和歌山县)的津田算长与堺的橘屋又三郎等纷纷前来种子岛求购火绳枪,并学习其制造与使用的技术。由此,火绳枪及其技术开始传入关东、关西等地。
南種子町门仓岬的铁炮像
编纂于江户时期的《铁砲记》中记载的这则故事,是日本最广为流传的关于火绳铳来源的传说。一直以来,种子岛都被普遍认为是西洋火器传入日本的起点,而这次漂流事件也被视为日本与葡萄牙之间的一次历史性相遇。借助这次事件,葡萄牙人开辟了前往日本九州的航线。据《铁砲记》记载,次年,葡萄牙商人又再次来到了种子岛,并教授了八板金兵卫制造火绳铳的其他相关技术。另外,文中提到的那位与当局进行笔谈的明朝儒生同样值得关注。他被认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倭寇首领--"五峰船主"王直。而这艘漂流至种子岛的南蛮船则被认为是王直的商船。该事件中王直的存在,为描绘这一事件背后更为广阔复杂的时代背景提供了更多线索。
15世纪末,伴随着西欧直达印度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开始向亚洲地区扩张。于1510年占领印度的果阿后,葡萄牙又陆续占领了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和号称"香料之国"的摩鹿加群岛等地,并开始介入东南亚的贸易。其后,通过与华人海商的协作,葡萄牙海商又将贸易圈拓展至东亚地区。当时明朝实施海禁,严禁民间商人私自出海开展贸易,只允许他国派遣使节进行朝贡贸易。尽管如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很多华人海商冒险前往南海开展贸易。最开始的十年,葡萄牙人选择了在海禁政策的执行上较为宽松的广东近海进行交易,之后由于受到明朝水军的驱逐,又将据点转移至福建南部,开始展开大规模的走私贸易。至16世纪40年代,位于舟山列岛的双屿也逐渐发展成为东亚走私贸易的重要据点。而与葡萄牙人的密切交往,也使得以王直为代表的倭寇集团获得了掌握铁砲技术的机会。在同一时代的明人郑舜功撰写的《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二"手铳"(铁砲)一条中曾记载,"初出佛郎机国。国之商人始教种岛之夷所作也"。因此,宇田川武久等学者也曾提出日本的铁砲传入或许源于倭寇的假说。
16世纪中叶,由于开矿技术的提升,日本石见银山等地的银矿开采量激增,大量的白银也使得走私商们趋之若鹜。明朝与日本之间虽然保留有勘合贸易(日本与明朝的贸易,因为需要使用到被称为"勘合符"的贸易许可证,以区别商船为遣明船还是倭寇的走私船,所以又被称为"勘合贸易"),但长期为山口领主大内义隆所垄断,普通的日本商人无法直接与中国通商。之后,大内氏因遭遇家臣叛乱,后继者大友氏的正统性又不为明朝政府所承认,两国间的勘合贸易就此断绝,只能通过走私进行贸易。与中日两国的商人都有交往的葡萄牙海商借助这一契机,成为了中日走私贸易之间的中介。尤其在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了澳门的居留权之后,澳门更是成为了葡日贸易的中心。通过这些葡萄牙商船,一方面日本得以购买到来自中国的丝织品、陶瓷、药材,以及来自东南亚的香料和来自欧洲的葡萄酒、玻璃制品等。另一方面,日本的漆器、刀具以及大量的白银也得以向外输出。这种日葡之间的"南蛮贸易",为后来耶稣会进入日本打下了基础。
耶稣会调整传教策略
方济各·沙勿略像
1549年8月,被誉为"东方使徒"的方济各·沙勿略(Francois Xavier)乘坐着一艘中国商船来到了日本九州的鹿儿岛,拉开了耶稣会在日传教的序幕。
从一开始,日本的耶稣会士便与葡萄牙海商及其建立的海洋贸易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印度、中国、日本等所谓"远东"地区的保教权属于葡萄牙,负责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一直受到葡萄牙王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支持。并且,传教士进入东方的路线多依托于海上的贸易航线,因此耶稣会与葡萄牙商人之间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沙勿略在决定前往日本之前,就曾在马六甲从他的朋友阿尔瓦雷斯船长(Alvarez Jorge)--一位长期从事东亚海洋贸易的葡萄牙海商--那里获得了不少关于日本的情报,并且还在他的介绍下结识了之后陪伴他进入日本的鹿儿岛人弥次郎。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武家争霸的时代。在列岛各地群雄割据的战国大名们不仅在军事上相互争斗,彼此在政治上、经济上也相互牵制。京都的天皇与室町幕府的势力衰微,反而是割据的战国大名拥有更强的政治实力。战乱使得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不安定,阿维拉·吉隆(Avila Giron)在《日本王国记》中描写道:"在这个王国,一切都变化无常。哪怕今日是高贵的领主、大人或是武士,到了明天,即便没有被杀死,也可能会沦为磨刀匠或酒馆店主,或者从事其他这类职业。今日是拥有众多家臣的君主,明天便可能为了养家糊口,沦为人的下仆。今日是可怜的穷人,明天便可能成为城中的显贵"。
但事实上,这种动荡的时局反而给耶稣会士们带来了打开传教道路的契机。在这样一个"下克上"的战国乱世,增强实力、成就霸业是每一位野心勃勃的大名的首要目标。因此,对于很多日本领主而言,如果传教士的到来预示着近期内会有葡萄牙商船造访其下辖的港口,从而为其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他们并不介意让传教士在其领地传播所谓天主的福音。鹿儿岛的领主岛津氏便是如此。面对沙勿略一行的来访,岛津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在会面的短短几天后便发布了全日本第一条保护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法令。然而,当时初至日本的沙勿略一心致力于传教,并不打算以贸易作为辅助传教的工具,也无意在此地久留。他最初的设想是寻找机会前往当时的皇都--京都,拜见日本的天皇,希望从天皇那里获得向全日本传教的许可。当岛津氏发现沙勿略无意助其开展贸易后很快开始失去耐心,并在施压无效后下令禁教。
离开鹿儿岛的沙勿略一行取道平户、山口,一路艰苦跋涉后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京都。然而,战国乱世中的京都并不如传教士们所想的那般繁华昌盛,而是一片荒凉与破败。天皇失去了原有的权势,徒留虚名,就连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也没有了昔日的威望。失望之余,沙勿略也认清了日本当时的政治局面,意识到原本设想的通过感化皇室而使全国改宗天主教的办法已无法实现。于是他决定将传教的主要对象从原来的皇室改为那些称霸一方的大名和领主,希望通过劝化各位大名先使其家臣和领民入教,然后逐步扩大,最终实现在全日本传教的目标。这一策略上的调整也为耶稣会此后在日本的传教工作奠定了基调。
想要吸引日本大名入教,便有必要迎合他们的争强心理与现实需求。鉴于此前在鹿儿岛的经历,南蛮贸易是传教士最先诉诸的方式之一。为了获得贸易带来的巨额利益,包括大村纯忠、大友义镇等日后成为著名切支丹大名(基督教大名)在内的诸多领主甚至在认真了解天主教义之前,便允许传教士在自己的领地传教,并答应保证传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渐渐地,允许传教成为了开展贸易的条件,若领主一旦不再支持传教,那么其领内的南蛮贸易也将随之中止。永禄二年(1559),由于领内佛教势力与传教士冲突不断,原本开放传教的平户领主松浦隆信最终决定将传教士逐出领外。据弗洛伊斯(Luís Fróis)的《日本史》记载,"约一年后,一艘葡萄牙人的商船进入了平户港。但当他们听说了神父被驱逐、教会被关闭的消息后,决定在肥州(指松浦领)同意将加戈神父(Balthasar Gago)从博多召回之前,不再进入平户港"。与此同时,离开平户的传教士南下前往大村氏领内的横濑浦寻求通商机会,领主大村纯忠则以此为契机与传教士发展出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表达诚意,大村不仅自己受洗入教,之后甚至还将对长崎的支配权让渡给耶稣会。长崎也因此一度成为日本最大的传教中心。
南蛮屏风·长崎风貌(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藏)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