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前的“守边人”:略说清代伊犁驻防八旗

各民族的"守边人"

清廷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收复伊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彻底清除阿睦尔撒纳等准噶尔残余势力,彻底控制了卫拉特蒙古地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清军进驻喀什噶尔,至此天山南北完全归于同一,新疆地区与清代中央政府的关系空前密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针对新疆地区的管辖、驻军等问题,清廷与陕甘总督等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决定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采取类似关外的军府体制,"伊犁入我版图,控制辽阔,不得不驻兵弹压。……其驻防伊犁大臣,即兼理回部事务"。

当年五月,清廷开始从西北地区抽调兵力驻防伊犁。首先是自张家口、宣化、大同等地拣选察哈尔蒙古官兵2000多名(内有厄鲁特蒙古官兵234名)携家眷西迁,其中150名留驻乌鲁木齐,50名留驻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实际抵达伊犁1836户、5548人。出于对西迁军民生计的考量,清廷将察哈尔蒙古官兵安置到博尔塔拉以游牧为生,即伊犁四营之察哈尔营。与察哈尔蒙古同来的厄鲁特人则被安置到昭苏、尼勒克、特克斯及新源等处的牧场,他们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从热河调拨的500名厄鲁特官兵、部分准噶尔部部民以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随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沙比纳尔及厄鲁特人1200余户共同组成伊犁四营之厄鲁特营。

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

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从黑龙江、嫩江流域拣选的1022名"布特哈索伦"和"布特哈达斡尔"官兵又陆续抵达伊犁,组成伊犁四营之索伦营。索伦营军民共3860人,其中鄂温克人被安置在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以游牧狩猎为生,达斡尔人被安置在霍尔果斯河以东地区,主要从事农耕生产。伊犁四营中最后一个组建的是锡伯营,锡伯营的官兵均由盛京将军辖区拣选,原定官兵及眷属3280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夏抵达伊犁的总人数为4030人,其中官兵1022名,悄然跟随而来和途中新诞生的婴儿共计750余名,他们被安置于察布查尔地区以农耕为生。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