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投敌or投效“汪先生”:抗战时期被俘国军将领的抉择

让我们假设一个情景:你是一名抗日将领,在战斗中部队遭日军击溃,不得不带着幸存的部下在荒山野岭中择路突围。突然,一支日军冲杀出来,将你们团团围住,枪口对着胸膛,刺刀闪着凶光。你是否有拔枪自杀的勇气?

大部分人没有这份勇气。不仅抗日时期的国军将领如此,即使职业革命家切·格瓦拉也不例外。成为俘虏后的将军们命运各异,有人拒不投敌,有人"曲线救国",大时代也给他们的选择以不同的回答。

拒不投敌,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进犯河南。国军新编第29师在许昌力战日军第37师团主力及战车第3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各一部。城破后,少将师长吕公良、少将副师长黄永淮率部突围,遭到日军拦截。战斗中,黄永淮负伤遭日军俘虏。当日军刺杀被俘官兵时,他奋起抢夺武器反抗,搏斗中遭日军杀害,是被俘将领中最壮烈的一位。

黄永淮

还有几名被俘将领因拒绝日本军方劝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41年5月,第17军少将参谋长金崇印在中条山会战中受伤被俘,日军已经用他的名义放出了"感谢日军不杀"的风声,但他坚定拒不合作的决心,两个月后遭到杀害。1942年6月在山西被俘的第27军少将参谋长谭天觉、1944年10月在桂柳会战中被俘的广西绥靖公署少将高级参谋史蔚馥,面对劝降做出与金崇印同样的选择,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1942年5月,新编第38师少将副师长齐学启在缅甸被俘,关在仰光监狱近三年之久,多次拒绝日军劝降。1945年3月,齐学启遭到战俘营中附敌分子杀害,是抗战中最后一名殉职的国军将领。


金崇印(左)史蔚馥(中)齐学启(右)

也有几名将领被俘后没有附敌,侥幸生还,第3军少将参谋长谭友佛可以作为样板。他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军人,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军阀混战时期担任过中将师长。1939年9月,谭友佛受讲武堂同学、新任第3军军长的唐淮源邀请出任其参谋长,奔赴抗日前线。1941年5月,第3军在中条山作战失利,正在前线督战的唐淮源不愿被俘受辱,选择了自杀。谭友佛留守军部,获悉军长殉职消息后带领残部突围,遭日军冲散被俘。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