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姿三四郎”:明治维新与中国革命

"姿三四郎"这个名字,对于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作为1981年中国引进的第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在中国播放后曾轰动一时,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剧现象;男主角"姿三四郎"与《追捕》、《望乡》、《血疑》等日本影视作品中的高仓健、山口百惠等演员一起,给"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生活相对闭塞和沉闷的中国人,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给那个时代的人植入了一种全新的日本印象。

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截图。来源网络。

电视剧《姿三四郎》在中国播放后所引发的那种收视热潮,应该是那个时代才有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不失为研究的一个好题材。而且,剧中的一些在今天看似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影视语言和文化符号的运用,其实有不少已经成了一种经典,从影视艺术学的角度看,这些同样也应该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议题。然而,"姿三四郎"是二战时期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的历史中发现的"英雄偶像",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时局背景以及明治维新时代对当时的日本所拥有的特殊意义。那么这种"英雄偶像"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呢?构成影视造型原身的、历史中的"姿三四郎"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这些是需要我们弄清的问题。另外,据考察,史实中的"姿三四郎"与中国其实有过一段颇不寻常的关系。那么,其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在倾倒于电视剧中"姿三四郎"的人物魅力时,人物背后的一些"故事"也应该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姿三四郎"成为英雄偶像的历史背景以及史实中的"姿三四郎"作为考察对象,试图还原"姿三四郎"的历史原貌。

英雄偶像"姿三四郎"的诞生

在日本,人们对"姿三四郎"最初印象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柔道英雄"。这样的印象最初来源于原创小说《姿三四郎》(1942年~1944年)。小说作者是富田常雄(1904~1967)。作品以柔道草创期的明治时代为背景,描写了从日本东北地区的会津乡下来到东京求学的青年姿三四郎在拜师学习柔道和比武、交友等日常生活中逐渐成长的故事。"修身"与"尚武","文武两道",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要命题,因此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

然而,"姿三四郎"的形象,其实并非完全虚构,而是脱胎于作者身边的一位真实人物--柔道家西乡四郎(1866~1922)。西乡是小说作者的父亲富田常次郎的师弟,他们都师从被誉为日本"柔道之父"的嘉纳治五郎(1860~1938)。西乡在嘉纳开设的"讲道馆"学艺,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讲道馆四天王"之一,武艺超群。由于小说中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直接取材自"讲道馆",所以,小说也被认为是演义了作者父辈们的一段柔道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带有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从"落后"走向"文明"的创业史的意味。

电影《姿三四郎》海报。来源网络。

小说中的励志青年"姿三四郎",后来被导演黑泽明拍成同名电影(1943年);在黑泽明的摄影机镜头下,"姿三四郎"的人物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借助电影特有的直接视觉效果和导演高超的表现手法,姿三四郎的超凡绝技和英雄风姿被渲染放大,其突出表现是警视厅武术大会比武,以及右京原之战两个高潮场面。在警视厅的比武会场上,姿三四郎作为创立不久的"柔道派"的代表,稳稳地站在榻榻米上,与传统的"柔术派"代表进行对阵。他用一招被称之为"山岚"的特技,双手抓起资历深厚的对手,高高地抛起,又远远地掷出,摔得对手动弹不得,惨不忍睹地被人抬下比武场。特写、慢镜头和静止画面被交替运用,制造出了故事节奏的紧张感,使得画面张力十足,姿三四郎力压对手的气势几乎要冲破银幕。通过此次比武,姿三四郎得以崭露头角,同时为柔道的正名扬威立下了汗马功劳。影片最后,姿三四郎接受柔术派高手桧垣源之助的挑战,在右京原的荒野之地,与其一决高下。导演黑泽明在这个场面中使用了一组特殊的镜头:姿三四郎不断放大的脸部特写与天空白云镜头来回切换,以及席卷荒野的狂风。刻意淡化了具体的武打招式,表现了姿三四郎的威武气势和完胜对手的高超武艺。这种"无招胜有招"的表现手法,不仅在黑泽明以后拍摄的影片的武打场面中经常被运用,而且成为一种经典范例,直接影响到之后的包括港台、中国大陆在内的亚洲的武打影片。

电影《姿三四郎》"警视厅比武"画面截图。来源网络。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