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的奥斯曼版本:郭嵩焘眼中的俄土战争

2016年8月9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因土耳其击落俄机事件而降至冰点的两国关系在短短不到一年到的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也是埃尔多安遭遇政变之后的第一次出访。俄土关系的反转之所以令国际关注,一方面与当前的叙利亚危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自16世纪以来两国就因为在第聂伯尔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的争夺而积累了"世仇"和"宿怨"。数百年来,俄土关系一直触动着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的敏感神经。

鉴于两国关系的影响范围与"一路一带"战略所涵盖的地区密切相关,俄土关系也颇受国内关注。早在清末,由于奥斯曼帝国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奥斯曼的对外关系也常常被中国人当作借鉴。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也曾经奉行过和清帝国类似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战略,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进而从中获益。

1877年1月21日(光绪二年十二月初八),清朝驻英公使(兵部侍郎衔,出使英国大臣,兼使法)郭嵩焘抵达伦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驻外使节,比同为东方帝国的奥斯曼晚了将近80年。三个月后,奥斯曼和俄罗斯两大帝国兵戎相见,俄土战争再次爆发。巧合的是,1798年奥斯曼帝国第一位驻欧使节不但也是派驻英国,还与英使马嘎尔尼谒见乾隆帝(1793年)为时不远。但西化改革早于清朝半个多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并没有摆脱为人欺凌的命运。虽然奥斯曼帝国和大清帝国始终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同为虽大而弱的东方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窘境难免不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感同身受,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

郭嵩焘

郭嵩焘刚抵英国不久后,奥斯曼驻英公使莫拉射司巴沙("巴沙"是奥斯曼帝国高级官员的头衔,今多译"帕夏")就来拜会。其目的是"欲连合中国以求自立,无为俄罗斯陵逼而已"。这在副使刘锡鸿的日记中可以得当印证。当然,郭嵩焘和刘锡鸿在日记中都没有记载如何答复这一联盟提议。但两国外交关系的长期空白说明这项提议是没有结果的。不过,这并不意味奥斯曼帝国走出了郭嵩焘的视野。与奥斯曼公使会谈后的第四日,郭嵩焘在报纸上得知奥斯曼前首相密得(今多译"米德哈特")因上书言弊而遭苏丹("土王")罢黜,由此联想到英国前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曾言"土国弊政无他,止是一切皆成具文,与中国如出一辙"。

不久,俄土战争爆发。光绪三年二月,郭嵩焘拜会日本、波斯和奥斯曼三国公使。奥斯曼公使就正在进行的俄土战争并结合本国几十年的西化改革告诫郭嵩焘:"五十年前,土国一无所知。电学始行,土国即仿为之,而后及机器局,而后及学馆,及兵法,而后及铁路,近更及其政教,是以犹能与俄人一战。使非此二十余年之功力,则惟束手听命而已。今日与俄人逼处,为所觊觎者,独中国与土耳其耳。愿常存俄罗斯三字于心,不可一日有忘。"

虽然战争的结局是奥斯曼帝国再次战败,被迫接受俄国的城下之盟。但奥斯曼军队绝非不堪一击,相反,其在局部战场上的优秀表现给俄军造成巨大伤亡。奥斯曼帝国"犹能与俄人一战"并非空言。

令沙皇"须发皆白"的奥斯曼军队

八月初五,卸任不久的威妥玛与郭嵩焘谈及俄土战事,认为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孤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三国皆会兵助俄"),难以抵抗俄罗斯。如果俄罗斯战胜,"诸国必有起而相助议和者";相反,如果奥斯曼战胜,则和议难成,因为俄罗斯在没有获得利益的情况下,必然耻于和谈。说明在一部分人看来,虽然奥斯曼的国际环境比较孤立,但也并非没有战胜的可能。十八日,郭嵩焘在报纸上得知:"俄国大军驻卑纳,屡败于土军,伤亡之惨,几于积骸成莽。俄君久驻鲁美尼亚(罗马尼亚-笔者注)都城曰布喀栗斯得(布加勒斯特-笔者注)忧愤不可言,须发皆白矣……德、奥两国方与俄人相结,而英人不利俄之得土也,坐观以待时而动。西洋战事恐未已也。"十一月初二,又见报道云:"土国苏利门巴沙攻克珥立拉城池,阿里巴沙由窝尔堪尼援阿思满巴沙于伯理卫拉,两处皆胜,俄兵战没三千余人,兵力终无已也。"

奥斯曼军队的顽强表现令沙皇"须发皆白"的表述未必可靠。但奥斯曼军队经过英国报纸的报道确实给郭嵩焘留下了顽强敢战的印象。尤其是阿思满巴沙(英译:Osman Pasha,今可译:奥斯曼帕夏)在伯理卫拉(英译:Plevna,今译:普列文)指挥防御,虽然最终被迫投降,但将近半年的顽强防御,给俄军造成4万人的伤亡。奥斯曼帕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荣誉。

指挥普列文之战的奥斯曼帕夏

反映普列文之战的画作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