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唐室的李光弼为何没能亲自平定安史之乱

不合时宜的进攻命令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一月。身处平叛前线的唐军大将李光弼接到了唐肃宗一道让他如芒在背、彻夜难眠的命令:整军备马,收复洛阳。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六年,经过长期苦战,长安已经重新回到唐王朝的掌握之中,而东都洛阳却依然在叛军主将史思明的掌控之下。为避开史思明的凌厉攻势,李光弼率领唐军退守河阳一线,像楔子一样死死钉在这里,消耗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双方在潼关以东形成了新的平衡。此时,对于李光弼来说,自保实力、坚守阵地虽有余,反戈一击、吃掉对方则不足。任何脱离坚固城防工事,寻求与敌主力决战的企图都将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

李光弼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加强河阳防线,继续吸引史思明叛军主力集中于河南,同时朝廷乘机以郭子仪率军从河东一线大举东出,直捣叛军老巢河北,让叛军首尾不能相顾、陷于战略被动。待史思明率军北返之际,河阳一线的唐军主力再全力追击,方可与河北的郭子仪部形成犄角之势,收克复洛阳、殄灭叛军之全功。

在坚守河阳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光弼不止一次地向朝廷提出上述建议,然而等来的却是这样的一纸命令,这让李光弼不禁发出一声长叹。

安史之乱图

得之不易的战略平衡

一年来,唐军能够在邺城一败、东都再失的不利境地下恢复到如今的战略平衡,个中甘苦只有李光弼自己知道。

唐至德二年(757年),经过长期准备,唐王朝终于艰难摆脱了灵宝大败、玄宗幸蜀、潼关失陷的全面被动局面。唐肃宗以灵武为基地,集中朔方、回纥、安西、河西精兵十五万,发起了对长安叛军的全面反攻。在回纥骑兵的有力策应下,唐军乘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篡位、造成叛军内讧之机,经过苦战,终于一鼓作气攻克了长安、洛阳,取得了平叛之战的阶段性胜利。

但玄宗、肃宗父子被久违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忙着在东西两京重修宫室宗庙,分封宗室功臣,给了退守河北的安庆绪叛军以难得的喘息之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唐王朝对已经降唐的叛军主将史思明羁縻不力,导致了史思明的再次反叛。史思明不仅击败了围攻安庆绪的数十万唐军,还乘势再次袭占洛阳,使唐王朝的平叛之路遭受重大挫折。

唐肃宗像

唐肃宗、鱼朝恩将惨败的罪责推给了主持收复长安洛阳、功勋卓著的老将郭子仪,将其兵权解除。李光弼临危受命,成为前线唐军统帅。面对老对手史思明及其手下来势汹汹的叛军主力,李光弼和部下冷静分析局势,否定了"加兵陕州,退守潼关,据险以待"和坚守洛阳孤城两种方略,针对河阳北接泽州、潞州(治今山西晋城、长治),利则进取洛阳、不利则退守潼关,有"猿臂之势"的有利地形,制定了固守河阳一线的战略。

对于李光弼的守城战,老对手史思明是领教过其厉害的。早在至德二年,李光弼就曾以不足万余守军,牢牢坚守住了河东重镇太原,抵挡住史思明十万大军的进攻,"斩首七万余级",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此时面对河阳城外叛军围攻、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光弼向诸将慷慨陈词:"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后遣李抱玉、荔非元礼、郝廷玉、论惟贞等骁将与叛军决战,一举擒叛将徐璜玉、李秦授,歼敌无算。经过一年苦战,李光弼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了河阳一线,令叛军攻破潼关、再陷关中的企图破灭。

自作聪明的恶劣后果

战果来之不易,自当倍加珍惜。但唐肃宗看到河阳战线逐渐稳定,便忙不迭地命令李光弼向洛阳发动反击。李光弼捏着这份命令,目光落在了身负皇命而来的监军--鱼朝恩身上。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