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初期 横滨的外国人社区为何被称为“欧洲的垃圾堆”

1862年,萨道义作为英国外交使团翻译来到日本。直到1869年归国,他经历了开放通商、尊王攘夷、下关之战到内战爆发、天皇亲政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在《明治维新亲历记》中,他以日常所见,刻画日本幕末各阶层在大变革中寻找出路的艰难历程。本文选自该书,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在这一片段中,萨道义生动描写了普通外国人与日本平民的互动:一方面,外国人认为日本人几乎就是骗子的代名词,而另一方面,远离故乡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在面对充满诱惑的东方情调时,也不免突破原先的道德束缚,使外国人社区成为"欧洲的垃圾堆"。

那时,日本按1858年与各国签订的条约(1858年江户幕府先后与美、荷、俄、英、法分别签署的《通商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已历三个年头。在港口城市长崎和横滨,聚集着大批贸易商人。但同在开放之列的箱馆(今函馆市),对商人们的吸引力却不像现在那么大。它远离日本的政治中心,也缺少其他开港城市那种骚动不安的热闹气氛。

大部分西日本地区的贵族领主都在长崎拥有固定的贸易商,以便销售领地内佃户们缴纳的大米和其他农产品。为购买武器、火药和汽船,贵族的家臣们频繁地与外国商人来往,长崎城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种友好的气氛。美国传教士们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友好关系,他们向贵族的年轻子弟教授英语,并给他们灌输一些未来对日本发挥了重要影响的自由思想。然而在横滨,与外国商人做买卖的净是些既没钱又不懂贸易的投机分子。对于这些家伙来说,随便撕毁合同、搞些商业欺诈简直是家常便饭。外国商人们必须谨慎行事。他们向当地人购买稻草,对方收了大笔订金后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交货;他们受对方的委托进口货品,可只要货品的价格稍有波动,主顾们便马上拒绝如约收货,生怕自己遭受一丁点儿损失。生丝里往往掺进了沙子,或故意用压分量的粗纸绳捆扎货物,外国商人们不得不将其拆开,一股一股地仔细检查完毕后才敢付款。购买茶叶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当地人未必会按照样品的标准交货。偶尔也会传来日本商人上当受骗的消息,但大体来说,在这种"比比谁更坏"的游戏中,通常的赢家总以日本人居多。对外国商人来说,"日本人"就等同于"骗子",横滨城里也因此不可能指望会有丝毫的友好气氛。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