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横扫中原的满汉大军 是怎样沦为乞丐和流氓的?
- A+
- A-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正规武装力量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编制,称为
"经制之军",而后世鼎鼎大名的"湘军"、"淮军"其实只是"团练",属于官方认可的"民间组织",而他们的诞生,恰因为清廷正规军的战斗力急剧衰落,不足以镇压,只得放权。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清朝的正规军是如何从开国之初纵横天下的"精兵"沦落成为连刚放下锄头的农民都打不过的"鱼腩",而这种战斗力的衰落,与军饷,也就是士兵的经济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1
绿营的军饷待遇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确定的,《清世祖实录》卷34记载:
有马战兵每名月给银二两,五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
这个工资标准制定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就没有改过了,也就是持续了将近265年。
顺治十六年(1659年),户部侍郎林起龙上疏指出:
一曰给饷薄……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马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二两。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整修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德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
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要点:
1,克扣;2,副食;3,衣装;4,器械;5,养家。
这五条中的前四条,放在今天人眼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先说克扣,除了我们之前经常在文艺作品中了解的"喝兵血"这种违法活动之外,还有"国家认可"的合法克扣,比如朋扣银、朋马银、小尽银等等。
所谓朋扣银,是从官兵应领俸饷银中,每月分别按额定数目扣出,作为养马经费用银,谓之朋扣银,亦称朋银。清制,副将以下,把总以上,每月各扣2钱,马兵扣1钱,步兵扣5分,守兵扣3分。这项银两存储营中,以备买马之用。买补马匹余剩款项,年终报兵部核明,送户部充饷。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众筹"?不过对象就很特殊,放今天就和"众筹"买坦克差不多……
所谓小尽银,名目更加奇葩,又称"小建银",用途是抵充有闰月的年份的俸饷,你没看错,这个逻辑就是农历里面加闰月等于一年有13个月,多出这个月的饷银,国家觉得按月发工资亏了,就让军官和士兵拿出自己的工资来"买保险"……换句话说,国家无论一年几个月,只发12个月工资……这真不是一般的教条和"节俭"了。
这些国家规定的钱粮扣除完,马兵每月实得银1.833两,战兵每月实得银1.4两,守兵实得银0.937两。
等等,还有更奇葩的,就是乾隆朝之前的旧例:
绿旗营兵演放鸟枪需用火药铅子,向例兵丁自备……皆于兵饷项内支取。
你没看错,军队日常训练所耗费的子弹钱,要从士兵军饷里扣除,这种制度下,士兵怎么愿意训练射击?怎么敢练射击?多打几枪,半个月饭钱没了。
"兵"才是清朝的正规军,"勇"则是团练,是"民间组织"
乾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弊端,明令废除这个惯例由国家负担相关耗材支出,但是,所谓的"欢呼雀跃"也没维持多久,绿营的军将们又绕了回去,还是要克扣这笔开支。
以上还是"合法"的国家克扣,绿营兵们,还要面临各级将领们的克扣,这部分就是违法的,可也最是根深蒂固的,办法还很多。
比如在绿营将领在本部队放债,直接扣发军饷还本付息,还有假冒填补军械而扣士兵工资来"尽义务",还有各种迎来送往和办公费用摊派到士兵军饷里克扣,这种手法可谓贯穿了整个清朝。
顺治十二年刑科给事中李宝秀上疏《为兵民疾苦多端事》:
见在兵丁,每月所支饷银为数不多,该管将领又有克扣陋规,层层盘剥,内不足养父母妻子,外不足置甲衣器械,欲其勠力疆场,赳赳桓桓,岂可得乎?
这还是顺治年间的说法,在乾隆年间,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士兵能不能效命疆场的问题了,陈黄中在《养兵论》中写道:
绿旗之兵,自沿边诸镇外,大约马一步九。其守步月饷,计月仅得银九钱有奇,一卒之家,约以三口计,是一口每日仅得银一分馀耳。夫重赏始得勇夫,而薄饷必无强卒,故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惰,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始肯入伍,犹且逃亡告退者甚多,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其中更有挂名册籍,规避差徭,别营他业以自给,而其技艺之不堪,又不待言矣。
总结一下,就是到了"乾隆盛世"之际,绿营兵这支国防主力,已经到了稍稍有点谋生能力的正经人就不屑于为之的"贱业",只剩下各种活不下去的流氓无产者在其中挂名,以经营其他小买卖过日子,这样的军队,还能不能称其为军队?
2
当然,上述所说还是平时"养兵",清廷对绿营兵还有临时补贴、战时津贴和战功奖励。比如绿营兵"出差",像押运饷银、抓捕逃犯之类的,都算"出差",就有0.03两银子的补贴,绿营官兵有红白喜事也有几两银子的国家补助,战时津贴则包括开拔前后给的行装费、盐菜口粮等杂项,打仗的时候,绿营士兵的收入可以达到5两银子,是平时收入的6倍左右。
探究清政府的整个行为逻辑,从根本上,就没有把这些士兵当"兵"来养,而是当做"看家狗"来养,平时喂剩饭,战时扔骨头,再对奸淫掳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对付天下的"乱民"了,至于说"国防",那是不必考虑的,反正天朝有一副庞然巨兽的大架子,一般人还真不敢挑战它。
不过,这套策略,到了咸丰年间,也已经难以为继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察哈尔省编遣欠饷定期库券壹圆,欠饷对于中国军队而言,还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
太平军兴,各省财力不同,绿营发饷开始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欠饷,除了四川一省为全饷外,其余省少的一年只发2、3个月军饷,多得也只能发到7、8个月,到同治年间,各省绿营欠饷或3、5年,或7、8年,均达数百万两之巨。
而光绪年间,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变,1886年,朝廷上谕给京师绿营发全饷,各省绿营仍只能发到七、八成。
那么,整个清朝,绿营士兵的收入相当于什么水平?
1838年,林则徐曾经在奏折里做过简单计算:
若以食贫之人,当中熟之岁,大约一人有银四五分,即可过一日。
问题是,绿营兵不是一个人,而往往是一家子,只以5口之家计算,年需花费50两白银左右。
1866年,左宗棠奏称:
士兵每月得银3两至3两余,即可日用足敷,无须别营生业。
这个数字已经比林则徐的时代花费多了,到了晚清,物价上涨,一个三口之家的花费已经达到了70多两,又要比之前超出很多了,不过每月3两的收入,那是湘淮勇营,不是绿营。
电影《投名状》剧照,这句话可以说是清军的心声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