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 三大战役为什么先打辽沈?

70年前的今天,解放战争著名三大战役的第一仗辽沈战役打响,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那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先打辽沈战役,而不是淮海战役或平津战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东北战场我军兵力占优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人民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经过1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战斗力大大提升。

从全国战场来看,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五大重兵集团:

东北卫立煌集团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

华北傅作义集团3个兵团、12个军、40余个师;

华东刘峙集团4个兵团、10个绥靖区、31个军、70余个师;

华中白崇禧集团3个兵团、4个绥靖区、13个军;

西北胡宗南集团3个兵团(整编军)、11个军(整编师)。

而人民解放军相对应的是五大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

华北野战军9个纵队;

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

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1个军;

西北野战军6个纵队。

当时在各大战略区,除了东北战场,其他华北、华东、中原、西北等战场我军都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尚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如1948年6月22日中央军委给"刘邓陈邓,并粟陈唐"的指示《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中提到:

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你们两大集团今后或者分开行动,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或者集中行动,一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哪怕

注:"刘邓陈邓"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和副政治委员邓子恢;

"粟陈唐",指粟裕、陈士榘、唐亮,当时分别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

1948年8月23日,朱德总司令在军委战况汇报会上说:"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战,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准备物质条件(主要是炮弹、炸药)。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那时'啃不动的也要啃动','拔不掉'的也要拔掉。"

可见,到1948年8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尚不具备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

而当时东北是我军各大战略区唯一与敌人力量对比上占优势的地区。

三大战役之前,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统归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指挥:

总司令 卫立煌

副总司令 郑洞国 范汉杰

参谋长 赵家骧

第一兵团司令官 郑洞国

第六兵团司令官 卢濬泉

第八兵团司令官 周福成

第九兵团司令官 廖耀湘

所属部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又3个骑兵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而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3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敌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从国民党军中缴获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到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

所属部队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纵队以下编制为三三制,即纵队辖3个旅,旅辖3个团,团辖3个营……纵队相当于军,旅相当于师(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作出全军统一整编的规定,纵队统改称军,旅统改成师),每个纵队约3.5~5万人。东北野战军共54个师(旅)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因此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

东北野战军领导在研究作战计划。

另外,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从战场地理上看,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通往关内的陆路只有辽西走廊一条狭长通道,一旦被控制,那么整个东北地区就等于关上了大门,将形成"关门打狗"的局势,有利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不使其逃至关内。

辽西走廊地图。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