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名悲喜剧:民国曾有三位张作霖

1949年10月28日,金门战斗逐渐平息,胡琏因率第12兵团驰援而声名鹊起,甚至被人认为拯救了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权。而一个多月后的12月9日,又是胡琏率第235师在四川起义。这不是小说家编造的桥段或让人脑洞大开的黑历史,而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因为这两个胡琏--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是的,国民党军队中有两个胡琏。一位是陕西华县人,抗战时血战罗店、石牌,内战时死守南麻,又在双堆集九死一生,是黄埔四期生中最著名的将军之一,日后官拜上将之尊。另一位是湖南澧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他作为副师长和师长潘清洲一起率部起义后,便在历史洪流中销声匿迹。

左:上将胡琏;右:起义的胡琏

这样的事情虽然稍显猎奇,但在国共两军中都不罕见。

在1927年广州暴动的史料中,有一封《给朱斌的信--关于广州暴动的情形和脱险经过》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作者署名"陈赓"。信中谈到自己担任红军指挥部的副官,还曾督队击溃李福林部的进攻,在起义失败后侥幸脱险,"一俟稍事休息,仍请选派工作,以便努力党事,奋斗杀敌",还多次提及"本校"、"非我同学"的字眼。乍一看,作者应该就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陈赓大将,联想到他参加南昌暴动后随军转战到潮汕,进入广州暴动指挥部工作似乎顺理成章。但他能参与1927年中共三大暴动中的其中两次,实属传奇,仔细琢磨,却全然不是一回事。

写信的陈赓说他"前在二十四师任连长职,二次北伐负伤,伤痊后去广州,四军任赓为该部副官",叶挺的第24师虽然参加南昌暴动,但这位连长显然在此前已经负伤离开。而据陈赓大将的自传和回忆,南昌暴动时他在贺龙第20军第3师当营长,在会昌战斗中"负重伤,几濒于死",之后"潮汕战挫,历尽艰险潜入上海,伤愈,即参加上海秘密工作",并未到过广州。

显然,两次暴动各有一位陈赓。大将陈赓声名赫赫且有自传存世,对分清"两个陈赓"很有帮助。关于广州暴动的著作中,提及副官陈赓时,往往能注明"与陈赓大将同名"。但对其他相对冷门的同名历史人物,就难免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西安事变后死难的蒋斌将军便是其中一例。

左:大将陈赓;右:陆军蒋斌

蒋斌是西安事变时"西北剿总"的交通处中将处长,之后在"二二事变"中被东北军少壮派杀害。近年来,随着对西安事变研究的深入,关于蒋斌的生平记叙也多了起来,这些著作往往如此描述他的一生:

蒋斌,字乃时,福建长乐人,烟台海军学校驾驶班第二届毕业后在海军服务,官至"永绩"舰舰长,因"一直赞同、支持孙中山革命主张……不满受控于混战中的军阀统治",而由海军转向陆军,考入保定军校第六期学习,并在军校毕业后成为张学良的部下,为东北军无线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这类记载为数众多又绘声绘色,初看并无不妥。但如果细究,特别是梳理学籍和任免记录后,却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蒋斌其实是两个人。一个在烟台海校求学,长期在海军服务;一个在保定军校学习,之后在各派陆军中沉浮。

由于他俩同名,又同是福建闽侯人,当年就时常被混为一谈。海军的蒋斌曾向海军部提交申请,改名"蒋彬",但在陆军的蒋斌遇害之后又改了回来。可惜,并没有多少蒋斌传记的作者注意到这位1946年退役后在上海安度晚年的老人。

两位蒋斌因重名"海陆一体",还有两位谢彬则因重名变成"文武全才"。其中文人谢彬是湖南衡阳人,曾任中华书局特约编辑、湖南大学教授,编写过《国民政党史》、《中国邮电航空史》、《新疆游记》等书;武夫谢彬是贵州铜仁人,曾任国军第85师师长,围剿红军时作战失利被俘,被日后的开国上将贺炳炎挥刀砍了头。不少纪实文学将两者混为一谈,将"文"谢彬的著作列于"武"谢彬名下,以佐证"谢彬是国民党儒将"并借题发挥唏嘘一番,用以填充字数。

军人谢彬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