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手枪为何叫驳壳枪 来中国后怎么改装了?
- A+
- A-
在早期的抗日战场上,曾出现过极富戏剧性的现象:德国制式装备及相关的仿制型号大量出现在战场上,用以抵御法西斯同盟国日本的侵华行径。这些在当时技术领先的装备缩小了中国军队与号称世界一流日本军队间的差距,为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20-30年代,一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进口工业战略原料。同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内有军阀割据、外有日寇觊觎"的不利局面,急需打造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由此,中德于1934年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德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工业品,中国则以钨、锑等战略原料和农产品来支付货款。但随着30年代中后期日德同盟的形成,中德条约于1938年终止。
德式装备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如何?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
抗战初期,装备德式武器的中央军接受检阅。
中正式步枪
德国毛瑟系列步枪,一直都是中国步枪学习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初,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国民政府开始尝试统一武器制式。1932年,在进口德国98k毛瑟步枪及其所使用的弹药基础上,国民政府以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并作为政府军的制式步枪。1935年8月,仿制成功的新枪被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取蒋介石本名)。
相较于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步枪弹,中正式步枪7.92毫米毛瑟枪弹威力巨大。不过,中正式步枪在射击精确度和整枪长度(白刃战优势)上略逊。
这些区别与日德两军迥异的作战理念不无联系。相较于日军强调"精神力量"步兵突击作战,德军主要依靠强大的火力以及快速机械化突击力的"闪电战"。同时,由于大量装备了MP38/MP40冲锋枪,在战斗过程中也很少凭借"拼刺刀"的方式来进行白刃战。
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中正式步枪总产量只有40万支左右,这一数量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式枪"。
毛瑟98k步枪
中正式步枪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