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日军投入“秘密兵器” 中国守军血洒疆场
- A+
- A-
日军的"秘密兵器"
1937年为期三个月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中国军队在拥有优势火力的日军面前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日军在淞沪战场上投入了非常多的重炮兵部队。
根据日军战史《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记载,在淞沪会战中,日军为了攻打走马塘、大场镇一带,投入了一种"秘密兵器"。为了对外保密,日军称为"特二十四榴",但实质上该火炮口径为30厘米榴弹炮!
此前日军在对华作战时,投入的重炮只有240毫米榴弹炮、280毫米榴弹炮。而30厘米的火炮,也只有在淞沪、南京时使用过96式305毫米重迫击炮。在此之前,从没看到任何关于日军在淞沪会战时使用30厘米重型榴弹炮的资料。
日军的30厘米重榴弹炮,其型号也只能是7年式305毫米重榴弹炮这一种。该火炮确实来过中国,装备于关东军管辖的东宁重炮兵联队(2个24榴大队、1个30榴大队),日后还对付过苏联红军。而与中国军队交战时,在看《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前,确实没有发现任何资料提过,包括日本防卫厅公刊战史《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随后笔者在查阅日军第13师团战报时,也发现该师团战报提到,在进攻大场镇时,日军投入了"特二十四榴"中队(门数不详)。那么也就是说,日军确实在淞沪战场上,投入30厘米重榴弹炮,而型号就是7年式305毫米重榴弹炮。
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
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于日本明治末期开发,共分为两种,一种短榴弹炮、一种长榴弹炮。其中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长)于明治43年开始设计,大正7年10月31日试制完毕。炮重122.937吨(移动式),炮口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为了对外保密,该火炮对外称作"特二十四糎榴弹炮(长)",也就是说淞沪会战上,日军投入的30厘米重炮就是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长)。
那么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惨烈的淞沪战场,看看在走马塘、大场镇战斗的中国军队有多么顽强,以至于使得日军竟然投入这样的重炮。
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钢铁巨炮
1937年10月初,淞沪会战激战正酣,在9月份进行的激烈的罗店-蕰藻浜一线的战斗中,日军三个师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未能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日军不得不再次从国内调集了2个师团又一个支队的兵力(第9师团、第13师团、重藤支队)增援上海。
鉴于日军的上海派遣军迟迟攻破不了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决定改变向西进攻的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在战线中部突破,而进攻方向旋转九十度,转为向南攻击,如果这个办法奏效,那么中国军队的战线就会被从当中劈成两半。
松井石根把这个攻击点选择在了蕰藻浜南岸的大场镇,为突破防线,首先就是要集中足够的火力。松井石根在10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在考虑将来总攻时的弹药供给问题,所以,自始至终严格命令部队必须节约弹药。也就是所谓的以5个基数来完成整个战局的计划。"
大场战斗经过图
按照松井石根的部署,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第101师团为主攻,进攻走马塘、大场镇。第11师团、第13师团、重藤支队为助攻。总攻时间定于10月21日(其实是22日)。按照《第13师团上海附近战斗详报》记载:"助攻的第13师团在21日-26日间战斗,各炮兵每天用弹量分别为,平射炮0.2基数、曲射炮0.15基数、联队炮0.4基数、山炮0.3基数、重炮0.5基数。"(注:日军炮弹基数单位:平射炮,曲射炮,联队炮,山炮,1基数=300发;150毫米榴弹炮,1基数=100发;100毫米加农炮,1基数=70发)
在日军发动总攻的时候,中国军队制定了一次反攻计划。当时第3战区高层经过研究后,决定把刚刚投入战场的桂系部队、同时也是战斗力最强的第21集团军(约15个团)作为主攻部队,对蕰藻浜南岸的日军实施反击,同时第19集团军、第15集团另外组建两支攻击军为助攻,第9集团军派出多个团主动出击,迷惑日军协助反攻。
10月21日晚上,第21集团军抽调6个步兵团,编成3个攻击师,以第171师长杨俊昌、174师长王赞斌,第176师区寿年分别率领。
死守第一线的中国守军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