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洋员包腊如何推动晚清中国的外交事业

英国人包腊自1863年到1873年效力于中国近代海关,属于最早一批进入中国近代海关任职的洋员。在众多的海关中高级洋员中,他出类拔萃,颇受总税务司赫德的重用。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又是当时一批洋人在中国海关任职的一个典型事例,这批海关洋员与商人、外交官、传教士并列为四大洋人在华职业群体,但他们作为中国政府的雇员又有别于其他群体。包腊从因经济动机进入中国帝国海关打工赚钱,到作为中国雇员尽心尽责地为中国海关办事,再从低级关员奋斗到税务司一职,同时在工作中又努力成为汉学家,身心都融入中国社会,从鄙视中国,到理解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这些特点在当时的海关洋员中极具代表性。与他同时代的还有其他一些著名外籍税务司,如德璀琳、金登干、葛德立等。比较来看,包腊与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所处环境和性格等因素不同,他们各有特色、专长,因此包腊的经历具代表性也具独特性。

包腊广西师大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资料图

包腊,生于英国肯特郡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63年5月,他受中国近代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之聘请来到中国,从四等帮办做起,先后在津海关(天津)、江海关(上海)、粤海关(广州)和浙海关(宁波)任职,经过9年的勤奋努力,得到第二任总税务司赫德的赏识和器重,1872年升任为粤海关税务司,1873年担任维也纳世博会中国展的"帝国海关委员会"总负责。1874年10月因劳累过度,在英国休假时病逝。

不同于外交官、传教士或商人,包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供职,只缘于一个无奈的经济原因--生活拮据。包腊的家族虽然古老,但已家道中落,父亲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热衷于发明创造,却始终一事无成。包腊年少时就"跟着父亲数度辗转,经历着家境的起起落落。他在英国各地好几所学校上过学"。他因勤奋、聪颖,最终考入了伦敦城市学院。1859年毕业后,他参加了伦敦公务员考试,成为六名入选者之一,担任英国伦敦海关税务司的秘书,但工作不到一年,便投身到支持意大利加里波第自由统一运动中,放弃了衣食无忧的公务员职务。他回国后一直失业,还欠下哈里特公司(HallettCo.)200英镑、尼科尔斯及科布公司(NichollsCobb)50英镑的债务。1863年2月1日,包腊在一次上流社会朋友的晚宴上偶然认识了李泰国,恰逢这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到伦敦招募雇员,两人交谈甚欢。李泰国的高谈阔论,使包腊对东方异域充满了神往,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关洋员的高薪回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月3日,李泰国的秘书金登干发函邀请包腊面试。2月7日面试不到5分钟,第二天包腊便收到了李泰国的正式聘书,承诺年薪400英镑,并令他3月底前往中国。包腊到达中国后不久(5月),在上海见到了时任署理总税务司的赫德。他十分羡慕一个只比自己年长6岁的同辈,竟然已经身居要职,年薪4000英镑,从此下决心以赫德为榜样,发奋图强,"总有一天我会坐上他的宝座"。此外,包腊有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孝顺父母的思想。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他还把每年攒下的100英镑寄回英国老家,改善父母的生活。于是,争取不断升职加薪,成为包腊在中国海关勤奋学习和工作的最大动力。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