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非洲:旧日帝国的最后堡垒

前些日子,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法国警方拘留,理由是涉嫌在2007年的总统大选中接受了来自当时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政治献金。事实上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后,法国与利比亚的关系的确急速升温。萨科齐于五月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此后不久他就出访利比亚并且促成了法国与利比亚之间跨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各领域的合作协议。卡扎菲更是在当年年底历史性地访问法国:他上次访法已经是三十四年前的事情了。这次调查也使得法国与非洲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重新浮现在舆论的视野中。为什么法国如此重视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发展呢?许多国人都对法国现在的实力有所疑问,与传统大国美俄以及上升中的中国相比,法国和英国更像是旧时代的明日黄花。尤其是法国,其在二战中早早投降一事更是成为全世界人民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现在国人对法国的印象也停留在奢侈品、美食、巴黎的街道等刻板印象上,完全看不出法国哪里有个大国的样子。要理解法国国际地位的支撑点,就必须关注法国和非洲大陆的关系,可以说非洲是法国这个旧日帝国最后的堡垒。

卡扎菲于2007年12月访问法国时与萨科齐的合影

前进,非洲!

二战前法国与非洲关系的主轴就是法国的殖民扩张以及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的建立。法国大革命前旧王国建立的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领土主要集中于新大陆以及印度:加拿大的魁北克,印度的本地治理以及法国散布在加勒比海的海外省都是第一殖民帝国的遗产。但是随着法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七年战争中的失利,法国在印度以及北美的几乎所有殖民地都被英国夺取。到大革命前夜,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已经基本湮灭。而法国第一次尝试染指非洲则是大革命战争时期拿破仑进军埃及以期切断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1830年法国占领了阿尔及尔,正式吹响进军非洲的号角。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已经完成了其对几乎半个非洲的殖民占领,法国也成为了当时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获得了黎巴嫩以及叙利亚达到面积最大的1931年的法兰西殖民帝国,黑色部分是法国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非洲部分被分为了北非保护国、阿尔及利亚、法属西非(A.O.F)以及法属赤道非洲(A.E.F)几个部分

但是英法两大殖民帝国对待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传统海权以及商业帝国的英国视殖民地更多地为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商品倾销市场,盎格鲁-萨克逊化仅仅发生在原生文明落后的大洋洲以及北美洲,是伴随着对当地土著的虐杀带来的副产品。在诸如英属印度或是南非等地英国采取的则是间接统治的方法,与地方精英合作,并不谋求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统。典型的就是英国在印度采取的与土邦精英共同统治的方式,粗俗点说就是找狗腿子。历史书上说晚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我国彻底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就是典型的间接统治。总之英国只要求殖民地政府稳定地提供原材料以及消费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并没有什么同化殖民地人民的想法。

但是作为传统陆权的法国则代表了另一种殖民思维:直接统治。法国不光希望从殖民地获得商业利益,更是希望将殖民地人民全部变成法国人。此举从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布阿尔及利亚成为法国的三个省(阿尔及尔、康斯坦丁、奥兰)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要知道当地可是有着强大的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传统。与英国不同,法国在其殖民地推行的是一套统一的全新的管理系统。不管是在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或是印度支那,法国的殖民管理系统都是同一套,少有英国那样的因地制宜以及与地方精英合作。这样一套强调统一以及同化的系统为法国殖民地带去的就是激烈的法国化进程。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法国文化在殖民地获得了压倒性的统治地位。同时整个殖民地政府以及官僚系统几乎全部由法国人组成,被殖民地人民只能在政府的底层找到一些职位。在这一套巴黎指挥的中央集权的殖民体系下,法国文化在文学、语言等多方面开始了对殖民地原生文化的清洗与替代。

法国文化的渗透

这一套殖民同化系统的急先锋,自然就是法语了。1871年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后,共和国政府在法国国内开始推行以基础教育为支撑的标准法语推广运动。"说法语,做文明公民"(Parlez français, soyez propres citoyens)成为当时的口号。同样的运动自然在法国的非洲殖民地也展开了。需要注意的是,十九世纪中下旬对于西欧各国来说都还只在本土普及基础教育的阶段,对于殖民地的基础教育普及自然不会有很大的力度。此时殖民地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不能用我们今天对于基础教育的理解来直接套入。但是即便是这样,法国对于同化殖民地民众的努力也已经凸显。时任法国总理茹·费理(Jules Ferry)在法国国内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于1883年在阿尔及利亚,法国最老牌的殖民地,建立了纯法语的基础教育系统,从源头上排斥阿拉伯语。在1892年发布的教育大纲中更是明确指出:"阿尔及利亚当地教育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传播我们的语言(法语)。"到1916年阿尔及利亚共有四万名穆斯林学童在仅以法语教学的教育系统中就读,约占阿尔及利亚适龄儿童总人口的5%。虽然看起来并不是很多,但是考虑到当时基础教育落后的情况,已经是很惊人的数据了。突尼斯的情况或许可以更好地展现法语对于当地基础教育的渗透。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突尼斯的公共教育预算从十二万法郎快速增长到四百二十四万法郎,其中的大部分都被用来在突尼斯建立一套全法语的教育体系。这一套体系在与突尼斯传统的穆斯林经学院的竞争中也取得了上风的。1913年的数据显示,突尼斯的公共教育体系中共有三万六千余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学生。而同一年突尼斯经学院中则只有两万三千余名学生。在法属西非、赤道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也是同样的情况。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