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战争 如何影响意大利的统一进程

原标题:远在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战争,如何影响意大利的统一进程

困境:意大利的长期分裂

今天的意大利共和国是一个由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共同组成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却并不久远,直到1861年,意大利王国才初现雏形。"意大利"(Italia)一词来源于上古时代,在当时,今天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亚地区被人们称为"威大利亚"(Vitalia),意为"小牛犊成长的乐园"。后来这个词的词头字母"V"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省略,于是就形成了"Italia"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就是"意大利亚"。到了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新兴的罗马共和国用"意大利"为整个亚平宁半岛命名,自此,"意大利"逐渐成为世人所熟知的地理概念。

由于教会权力过于强大(罗马是教廷的所在地),意大利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世俗权力核心,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意大利本土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另外,因为意大利位于"四战之地",经常成为欧陆各派强权争夺角逐的战场,这使得意大利缺乏实现统一的外在环境,从而也在客观上造就了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在内外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处在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状态之中。

18世纪以来,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所带来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涤荡与冲击,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广泛苏醒,追求统一与富强成为意大利人共同的民族诉求和心灵期盼。但彼时意大利的统一之路可谓困难重重、遥遥无期。一方面,意大利境内邦国林立,教权强大;另一方面,法国和奥地利这两大强邻都对分裂的意大利虎视眈眈、垂涎欲滴。但这种看似无解的困局却因千里之外的一场国际战争而打开了局面,这场战争就是英、法、土与沙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它为意大利的统一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外部环境机遇。

小邦林立的意大利

机遇:撒丁王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为争夺多瑙河下游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公国的控制权,土耳其与沙皇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开战初期,由于双方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着差距,处于弱势的土耳其一方在交战中连战连败,特别是在锡诺普之战中,土耳其海军遭到了沙俄黑海舰队的毁灭性打击。

眼见土耳其旦夕难保,英、法两国出于遏制沙俄势力扩张的共同目的,决定联手加入战团。1854年初,沙俄与英、法正式彼此宣战,至此,沙俄与土耳其之间的区域性战争正式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由于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是沙俄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要军港塞瓦斯托波尔,所以这场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由于塞瓦斯托波尔城高垒坚,加之守军作战极为顽强,英、法联军一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战争随之陷入僵持状态。

为了早日打破僵局,同时也为了扩大己方阵营的实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征得英国同意之后,派出特使赴都灵,力劝撒丁王国(当时意大利最强大的邦国)参战。撒丁首相加富尔认识到,参加此战将给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带来重大的外交机遇,遂决定正式参与到英、法、土耳其一方共同对沙俄作战。

1855年1月26日,15000名撒丁军人从国内出发,奔赴克里米亚前线参加对俄军事行动。较之于其他参战国,身为蕞尔小邦的撒丁王国虽然出兵甚少,但却通过此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其与英、法这两个欧洲大国的邦交。1855年9月,英、法、土耳其、撒丁联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至此沙俄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此之后,交战双方间的战事渐趋平息,各国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外交战场上的争斗中。

克里米亚战争

波折:加富尔的外交失误

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统一意大利的邦国,撒丁王国在战后和会上的诉求是孤立宿敌奥地利,并争取其他大国对意大利统一的同情和支持。由于判断失误和认知偏差,加富尔在战时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奉行"营垒外交"路线,即将欧洲各主要大国划分为"自由阵营"和"专制阵营"两个泾渭分明的集团:前者主要由英、法组成;后者则由俄、奥组成。根据这一判断,既然意大利统一的最主要障碍来自于"专制阵营"的奥地利,那么撒丁王国就应该依托"自由阵营"的英、法两国支持,达成将奥地利的势力从意大利驱逐出去的目标。在加富尔看来,奥、俄两国都属于"专制阵营",如能重创沙俄,则奥地利必然会在俄国动荡的波及下而受到影响,为意大利的统一除去一大劲敌。

这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定输赢的想法,虽然在今天看来显得颇为幼稚,但在当时却是加富尔外交理念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当英国鼓吹在攻取塞瓦斯托波尔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俄境作战时,加富尔立即表现出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大有一副紧随英、法同沙俄打到底的架势。但是无情的现实很快便粉碎了他的迷梦。由于深入俄国境内作战需要法国陆军的参与,而英国又拒绝了法国在北意大利扩张势力的要求,于是英法两国之间产生了裂痕。

战败的沙俄见到英法之间出现嫌隙,马上见缝插针,先是同法国进行秘密外交接触,以求进一步离间英、法,随后又做出了向盟国正式求和的决定,以求在未来的和会中通过与法国的合作将战争损失降到最低。加富尔起初曾不相信"自由阵营"与"专制阵营"之间会达成妥协,并通过外交渠道力劝法国继续参加对俄战争。但形势比人强,由于各主要参战国均表示愿意参加停战谈判,因此战争已不可能再继续进行下去。1856年2月1日,克里米亚战争的各主要交战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签署议定书,并决定于2月25日在巴黎召开战后和平会议。这样一来,由于加富尔先前一直在鼓吹继续进行对俄战争,撒丁王国在战后外交中一度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之中。

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