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一块地方 曾经只知苏联而不知华夏

1962年的春夏之交,在中国西部边陲的伊犁至塔城,6万多名中国人陆陆续续赶着牲畜,拖着家具,带着家人,冲过边界,一夜之间成为苏联人。

滚滚的人流,挡都没法挡。

伊塔事件,成为现代国家关系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非法越境事件。

它最初其实叫做"5.29反革命暴乱事件"。因为在54年前的今天,为了限制一个多月以来的群体性外逃活动,伊犁决定停售由伊宁去霍城的车票,于是,2000多名群众被煽动起来对伊宁州人民委员会、党委等政府机构所在地进行了打砸抢。

后来,中苏关系解冻,这些外逃者陆续回疆省亲,"反革命暴乱"的措辞有点辣眼睛,就改称为"伊塔边民外逃事件"。再后来,干脆把"边民外逃"也拿掉,笼统称之为"伊塔事件"。

毫无征兆?

有关"伊塔事件"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但有限的记载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词:"毫无征兆"。

多达6万的边民集体越境,能"毫无征兆"吗?

我们还是要回到当时的时代。

196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2年6个月。

这一年前后,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破裂。昔日的老大哥本着传统的帝国思维,认为领土和人口最有可能形成对另一国家的冲击,于是开始对我们的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伊塔事件"就是苏联一手策动的边民外逃,也是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标杆性事件。

苏联在新疆的经营不是一天两天。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皇俄国就开始对新疆的渗透。1871年沙俄曾经出兵侵占伊犁长达10年之久,经过谈判缔结《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才得以保有伊犁。就在条约签订前后,有10多万人迁入俄境内。1916年,俄国革命爆发,20多万哈萨克族人又从沙俄逃入中国。

几轮这样的往复之后,伊犁境内的各民族,尤其是哈萨克族,与沙俄保有经济、文化上长期且紧密的联系。

解放后,由于中苏的特殊情谊,伊犁州与苏联接壤的长约1500公里边界线上,基本是有边无界,双方人员可以经常性地来回流动放牧。国界是什么,乃至自己是哪国人,他们并无明确概念,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以为自己是苏联人。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刚刚建立那会,顾不上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塑造。既然我们和苏联是铁瓷,就对伊犁地区使用苏联课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1944年三区革命到1958年间,伊犁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都是苏联出版的哈萨克文中小学教材,里面白纸黑字写着"祖国是苏联","首都是莫斯科"。

那段时间,新疆的边民们听的是苏联的广播,学的是苏联的课本,看的是苏联的报刊,也就难怪他们"只知有苏,不知华夏"。

苏籍干部

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削弱多少苏联在新疆长期经营的影响。苏联当时延续之前的旧制,在新疆设有乌鲁木齐、喀什、塔城、伊犁、阿勒泰5个领事馆。一个国家在另一国省级行政单位里设有这么多领事馆,恐怕这是独一份。

这5个领事馆,通过遍布新疆的苏侨协会、数千名苏籍干部,领导着近20万名苏侨,在"伊塔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现在很难想象,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会大范围地任用苏籍干部。这是三区革命遗留的历史问题,也是解放后我们缺乏干部的无奈。我们要求他们必须放弃苏联国籍,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的苏籍干部并不愿意,特别是在伊犁地区,很多县长、科长、公安局长都是苏侨,涉及面太广,一时也无暇处理。

数量庞大的苏籍干部不仅帮助大规模发展苏侨,协助滥发苏侨证,也成为伊塔事件中坚决逃往苏联的那一类人。在5·29事件中,他们煽动边民,酿成恶性后果。

1949年,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服装的民族军骑兵队在喀什,民族军是三区革命的主力军。

此外,为了诱使边民逃苏,苏联还打起心理战,有意散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

"中苏快要打起来了。"

"过去新疆是大后方,现在是大前方。"

"和田已经暴动了。"

另外,也鼓吹苏联生活优越,越境便利。

"苏联把粮食和糖已经运送到边境上了。"

"苏联人都要回国,苏联派飞机来接。"

"霍城边界已经开了好几个口子,逃跑很方便。"

后一些倒不都是谣言,这么大规模的越境,得到了苏联方面毫不掩饰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边界那会有边无防,对面就不一样了,先是铁丝网,网后是一条巡边道,装甲车每隔几分钟就会驶过。然而,在1962年4、5月间,铁丝网被撕开了几个大口子,白天是高音喇叭,晚上是探照灯,负责引导过境的人。边民逃过去后,对面还周到地设置有临时接待站,配备车辆、人员接洽,免费提供食品、医药。

后来还是在中方的强烈抗议下,苏联当局5月30日关闭伊犁、塔城的边境,这起肇始于4月,延续至5月的外逃风暴才得以平息。

时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的祖农泰也夫,在"伊塔事件"中带头投苏。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