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全程手工进行

科海钩沉

操秀英

陈列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的"北京一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架由我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飞机,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架具有通用航空意义的飞机,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研制成功在中国航空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图①② 北航师生在工厂研制飞机。图③ 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飞机"北京一号"。

时隔60年,参与"北京一号"研制任务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北航通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娓娓讲述,带着人们的思绪回到那段关于研制"北京一号"的岁月。

"要让毕业生设计一架真实而完整的飞机",带着这样的初衷,成立之初只有4个教研室的北京航空学院,决意上马这样一个"大项目"。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及航空人才培养基础薄弱。而在那个空气中弥漫着"人定胜天"气息的年代,肥猪赛大象、亩产百万……但设计制造飞机这活儿必须讲究科学,既要切实可行,又要有价值。

"北京一号"研制团队的前期副总师俞公沼回忆,关于造什么飞机,大家就讨论了半年之久--一种方案是设计旅客飞机,另一种是农业机。"农业机安全性不高,因为是一个发动机,另外外观也差一点。轻型旅客机是双发动机,安全性较好,外观流线型,但功能性较差。"特设组长张树林记得,北京航空学院时任院长武光最终拍板定下了轻型旅客机这一方案。

1958年2月的中南海紫光阁里,周恩来总理认真听取了北航王大昌、沈元副院长关于北航采取教学与科研、设计、生产相结合,设计和制造一架飞机的设想。周总理听后说"好"。学校又提出需要17万元经费,周总理对教育部长杨秀峰说:"你们应该拨给吗?"杨部长说:"没问题。"很快,有关部门划拨给北航15万元经费,后来又增拨了几万元。

总理的关怀和支持犹如动员令,激起了北航人的斗志。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