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中的B17历史真面目如何?机翼打烂也安全返航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出了个纯正的军事背景题目。题目提示如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讲述的,源于二战后期一个真实故事。

1943-1945年间,美英在德国上空进行的规模庞大的轰炸作战,美国B-17轰炸机是绝对的主力。

B-17轰炸机,号称二战时期最强战术轰炸机,定型后试验机于1935年7月28日,试飞员第一次看到这个外形庞大的家伙时,用了"飞行堡垒"来形容它,于是这便成了B-17响当当的正式绰号。

从性能上看,B-17无愧于"飞行堡垒"的称号,它凭借着良好的高空性能和出色的抗打击能力赢得了美军的信赖和宠爱,因为它在遭受到巨大战斗创伤后依然能带着机组安全返回。

当然,也有不少B-17轰炸机执行任务后未能返回,专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加强B-17的防护。

经过测量和计算B-17各部位的弹孔,多数专家认为,翅膀,腹部是最容易中弹的地方。于是,他们准备给B-17的翅膀和腹部加装更厚的装甲。

然而,有一位名为沃德的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要在弹孔少或者没有弹孔的座舱和机尾部分加强防护。

其他人都愣了,因为,他们统计过返回的飞机后发现,座舱和机尾部分一般很少中弹,或是根本不会被命中。

沃德解释说,那是因为座舱和机尾部分中弹的飞机大部分没能活着飞回来,因此大家看不到座舱和机尾部分带着弹孔返回的B-17。

大家恍然大悟。于是,后来的B-17均按照沃德的理论在相应部位加装了装甲,战损率果然有所降低。

不久,随着盟军地面部队攻入德国,陆续发现了B-17的残骸,大家才发现,这些残骸的中弹部位果然如沃德所推断,集中在座舱和机尾部位!

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指的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有的也把这个规律叫做"沉默的数据"或"死人不会说话"。

B-17剖视图

正是因为专家们不断地改进B-17,才使得B-17轰炸机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屡屡创造奇迹,被誉为"最结实的飞机"。

这架B-17的机头被打烂,但是,它幸运地回来了。

这架B-17机身被打得稀烂,但是,它也幸运地回来了。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