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重返麻栗坡:三十多年,牺牲的战友,我终于找到你
- A+
- A-
麻栗坡,这个地方曾经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如今只剩静谧,摇曳在墓碑前的兰花草轻轻低语,向人们讲述着长眠于地下的他们的故事……
顺着麻栗坡烈士陵园的长阶缓缓向上,倾斜的台阶走得老彭气喘吁吁,义肢把他的腿磨得生疼。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墓碑前,老彭停下了脚步,他艰难地俯下身子,用残掌轻抚着碑上的那副年轻的面庞:"正庚,三十四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言讫,潸然泪下。
1983年的那个盛夏,彭家平和同学吴正庚怀着满腔热血与豪情,阔步走出大学校门。顶着"天之骄子"光环的两人,本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可他们坚定地认为:大学生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神圣的责任。选择军装,选择充满牺牲和挑战的边疆前线,将手中的笔熔铸为钢剑,这是一种情怀,更是大学生应有的风范。于是二人一同迈入了军队营门。
烈士墓地
两人入伍后向上级递交了请战书,主动申请来到作战一线。得知吴正庚要上前线,他的女友多次写信劝阻,甚至发出"最后通牒"。然而他答复道:"在我心灵的天平上摆着两种爱,一种是对祖国的,一种是对你的。我多么希望这两种爱在我的一生中都不缺少。但如果现实一定要我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把整个砝码加在祖国那一边。"就这样,吴正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
作战前夕,老彭和正庚在昆明相遇了,阔别已久的两人激动地紧紧相拥,后行至麻栗坡地区,因区分主、佯攻方向,两人分开执行任务。临别前,两人约定:等凯旋之日,一定要比比谁胸前的军功章更多,但如果其中一人不幸牺牲了,活着的就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那时,两个年轻人还不知道,此处一别竟是永远。
1984年11月,正庚执行任务时触雷受伤,因自身血型为RH阴性,无法及时得到输血,正庚在阵地上停止了呼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岁。弥留之际,逐渐失去意识的正庚嘴里还在含糊地念着"放心吧,祖国,再见了,妈妈……"
作战瞬间
1985年,在另一战线执行任务的老彭因抢救战友不慎触雷。地雷炸断了老彭的左脚与右掌,双眼也近乎失明,昏迷了八天八夜的老彭靠着顽强的意志与战友捐献的6400cc血液挺了过来。劫后余生的老彭被转移到后方治疗,在住院期间,老彭不忘战友安危,多次托人打听正庚的消息。但在那个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消息传得很慢,战争结束一年多以后,老彭才知道正庚早已牺牲。
战后的老彭像落叶一般回到了家乡,他装上了义肢,戴上了厚如瓶底的眼镜,却依旧以一名战士的姿态与生活中的困难抗争着。尽管自己不是特别富裕,但老彭牢记着当初的约定,在三十年间,老彭先后赶赴三省五市,奔波数千公里去看望牺牲战友的亲属,为战友扫墓祭奠。
2015年战友群成立时,又是老彭积极号召大家为当年牺牲的战友亲属捐款,短短三天就筹集了十三余万。2017年小年,老彭拿着战友筹集的部分善款去看望正庚的家人,听闻弟弟的战友来了,正庚的姐姐激动地握住了老彭的手,久久没有松开。正庚的姐姐步带老彭来到正庚的墓前,家乡的烈士墓里只有正庚的部分遗骸,正庚到底在哪,成了老彭心中的一根刺。离开前,正庚的姐姐拿出了正庚上战场前准备好的遗书给老彭看,上面写道:"祖国是我心中沉甸甸的砝码,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去换取她的安宁,我感到光荣和值得!"
奔赴前线前合影留念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