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之前,志愿军犯了个错误,否则伤亡不会这么大

1952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权,有力地打击敌人,使新换防的部队取得作战经验,对"联合国军"实施了全线的战术反击,迫使其在正面战线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联合国军"方面判断,志愿军的这次全线反击是为了逼迫己方在谈判桌上就范,接受其关于全面遣返战俘的方案。为了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同时也为鼓舞部队的士气,并对志愿军的战术反击实施报复,"联合国军"决定在金化以北地区发动一次有限规模的攻势。

对于敌人即将发动的进攻,志愿军是有准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敌人的主攻方向会选择在哪里?是西方山地带,还是五圣山前沿?志愿军当时的分析是,平康方向我军15军44师正面的西方山、斗流峰地段驻有战斗力较强的美军第7师,特别是西方山以西地区和15军右邻38军的结合部地势开阔,便于敌人机械化部队运动,攻势大概可能持续20天到1个月时间。

五圣山位居志愿军中部战线防御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防御前沿上甘岭的597.9高地和敌人的重要桥头堡鸡雄山地相隔400余米,537.7高地北山与敌人占据的537.7高地相距仅100米左右。上甘岭南部的金化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枢纽,有东通桦川,西至铁原、涟川,北到金城,南达汉城的公路。

但是金化附近地域及其纵深沿线均处于我军据守的五圣山主峰和597.9高地瞰制之内,而且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如果以此为突破口,从军事上看困难会更多,进攻代价也会更大。我军由此得出结论:敌人主攻方向在西方山而非五圣山。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