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封署名“华兴”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门城楼开放

经过一年多修缮,天安门城楼于今年10月3日恢复对外开放,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地标性建筑的开放要追溯到1988年,入选了当年北京的二十大新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天安门城楼开放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竟是一封平信。

上世纪80年代的天安门城楼。王振民/摄

(1)112天重建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朝永乐15年(1417年),是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建造的,最早命名"承天门"。

经过岁月的洗礼,天安门城楼饱经沧桑。1952年,天安门城楼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大修。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大地震波及北京,"病体沉疴"的天安门城楼再无法通过小修小补继续支撑。为保证安全,1969年,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照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据本报2000年4月7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始末》报道,从1969年12月12日起,工作人员用3天时间为天安门城楼穿上了一件用杉篙、竹竿和苇席做的"大袍",这件"大袍"长66米、宽37米、高32米,四周还立起了4台塔吊。那段时间,拆除、重建的浩大工程紧张进行,不过,没有几个人知道天安门城楼正在经历一次拆除、重建的过程,连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的员工也不例外。

上世纪80年代天安门城楼内景。王振民/摄

按照要求,重建天安门城楼所需的全部新做的柱、梁等均要用整体木材,且必须使用楠木、柚木、黄柏等优质木料,所有加工好的木构件都要进行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最后选用的大部分木材是从非洲进口的,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颜色为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但因为时间短、木材含水率高,这些进口木材没法上漆。于是,工作人员决定把没有干透的木料先加工成柱子,然后给这些柱子"穿"上一层三合板外衣。这样,三合板与柱子之间有几厘米的空间,空气流动起来,柱子就能慢慢干燥了,而漆也可以刷在三合板上。靠着木工和漆工精湛的手艺,三合板做成的柱子表面光洁圆润,和原木一般无二。直到几年后,大柱完全干透了,这些三合板外衣才被脱下。

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初竣工,重建工程只用了112天。如此短的施工时间内,重建的天安门城楼不仅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而且按照9级抗震能力设防。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2016年4月5日《北京日报》13版,《重建天安门》)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