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趣看毛泽东幽默的打油诗

人们常把使用俚语且故作诙谐,有时还暗含讥嘲,既通俗易懂又不拘平仄韵律的引人开心的诗作称为"打油诗"。"打油诗"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古今的一些名人却常用这种诗体写诗,而且都写得妙趣横生。毛泽东虽然是世界上公认的善写诗词的大家,但也曾写过(在本文把当时吟诵而由人记下来的也称为"写")打油诗。现把搜集到的毛泽东写的一些"打油诗"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早年曾写过两首打油诗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读书。因他聪颖好学,故深得塾师毛宇居的喜爱。有一次毛宇居要外出,临行前他规定学生都要在屋里背书。可毛宇居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后,给每个小伙伴都送上几颗毛栗子后,虽然也孝敬了已经回来的毛宇居一份,但是毛宇居却不领情,而是责备道:"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毛宇居一听毛泽东这话,顿时脸涨得通红并说道:"放肆!"毛泽东说:"那您叫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于是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赞井!"接下来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仔细观察着那四四方方的天井:四周围着高高的墙,井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嬉戏在水底卵石间,煞是可怜。由此他想起被塾师关在屋里读书的小伙伴,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了一首《吟天井》的打油诗,诗曰:"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小伙伴听了都拍手叫好。毛宇居虽然被弄得很尴尬,但毛泽东的敏捷才思,却使他钦佩,也使他意识到自己教学的弊端,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因这首打油诗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故毛宇居惊喜难抑,终生不忘。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1913年,毛泽东留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着手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中共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10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11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兼12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驳壳枪。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陈士榘将军的回忆资料记载:会师这天天气很好,井冈山碧绿如洗,红军标语鲜艳夺目,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我清楚地记得,自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从来没有看见毛泽东背过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他背枪就是在宁冈砻市红四军成立大会上。这天,毛主席特别高兴,他挎上匣子枪,走到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咯'。不过,大会一结束,毛泽东便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以后再也没见他携带过枪。"此后毛泽东说的"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就一直被人们称为是两句打油诗。

长征路上曾写过两首打油诗

长征路上的1935年4月,刘英调任中央队秘书长,与负总责的张闻天在一起工作,相互了解越来越深。当时,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人经常在一起开会,刘英就负责做记录。张闻天有一支钢笔,每到开会需要做记录时,他就把钢笔借给刘英。会后,他总是将记录审查一遍,将不确切的地方改正过来。刘英那时没有警卫员,张闻天便在他的警卫员中分一个照顾她。就这样,两人在心底渐渐相爱。但刘英一想到结婚生孩子会影响工作,便刻意与张闻天保持着距离。一心想做他们"月下老"的毛泽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有一次,他故作紧张地告诉刘英:"不得了,洛甫(张闻天)在马上打瞌睡,四脚朝天滚下山去了。"刘英吓了一跳,满脸焦急地问:"他摔伤了没有?"见刘英这么紧张,毛泽东哈哈大笑,并慢条斯理地说:"莫急,莫急,洛甫他没有受伤,大概是你刘英在保佑吧!"末了还不忘作了一首打油诗:"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骑马会跌跤。四脚朝天跌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刘英听了顿时涨红了脸。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机场。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