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数百国民党将军集体到中山陵的“哭陵”事件

1947年5月12日,数百国民党军官形成的方阵缓缓走向南京中山陵。数十名军官举枪将大门冲开,队伍鱼贯而入。他们有何诉求?

大批非嫡系军官闲置

抗战胜利后,美国人魏德迈中将建议蒋介石整编国民党军队。由于通过整编会大大加强国民党中央军的实力,同时瓦解非嫡系军队,因而迅速得到蒋介石首肯。

1946年4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军事复员会议。会后迅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军整编工作,把原来的师改为整编旅,军改为整编师,三个整编师组成一个整编军。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实际人数远远不足定额,因而在整编时,蒋介石对非嫡系部队采取"要兵不要官"的办法,撤消非嫡系部队的番号后,士兵并入嫡系中央军,大批军官则作为编余闲置下来。

这些被编余的军官离开军队后无以为生,处境艰难。据编余少将汤燕生回忆,他当时每个月能领到法币40余万元,但战后物价飞涨,理一次发都需要15000元,这点薪水,如何能供应一家人的开销?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

鉴于这些情况,蒋介石下令把各地编余军官集中起来,在中央训练团内设置将官班,训练后安置到农林、交通、邮电等部门工作。

有人不堪困苦自尽

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统计,共有800余将官被编入中央军官训练团受训。然而,这些人军衔级别虽高,但别无专长,安置工作特别困难。将官们还打听到:"参谋总长陈诚认为,这批编余将官有的年老无用,有的脑筋复杂,怕不能效忠党国。因此即使是黄埔学生,没加入过复兴社、中统、军统的,也要一并清除。"而此时编余将官中的几件家事,更是成为哭陵事件的导火索。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