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虽浅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开国大典指挥受阅飞机带弹飞越天安门
- A+
- A-
文/马荣升
常乾坤是共和国空军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党我军的航空事业作出了独特而非凡的贡献。历任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他受组织委派在苏联学习12年的航空知识,精通俄语,是我军首批系统掌握航空理论知识的飞行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壮志在胸--黄埔军校走出的我军首批飞行员
常乾坤于1904年生于晋南王屋山下的一个小山村,自幼聪慧好学,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高等小学,18岁时考入阎锡山主办的初级军官学校--太原学兵团。五四运动爆发后,常乾坤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他开始接触进步主义和革命思想,认真思考积贫积弱的中国的未来道路。他积极投身太原学生罢课运动,声援五卅运动遇难者,革命大潮让他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共产党员范洪亮、曹汝谦的影响下,他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决心到革命形势高涨的广州去寻找人生方向。
常乾坤和同学抵达广州时,正赶上黄埔军校招收第三期学员。1924年12月,他凭借在太原学兵团的学习经历,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二学期被分配到炮兵队学习。当时正值国共合作高潮,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影响很大,常乾坤得以在思想上进一步向组织靠拢。这年7月,经身边的党员同学介绍,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了矢志不渝追随革命的道路。常乾坤还根据我党指示,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这是我党在当时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国共合作模式。
黄埔军校当时的学制并不固定,短则半年,常为一年。黄埔三期学制为一年,教学设置上军事与政治并重。军事方面采取苏军教材,主要由苏联顾问教授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和交通通信等五大课程体系。政治课主要由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讲授,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国民运动》《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革命运动简史》等。常乾坤对政治课程十分感兴趣,他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对一些理论问题理解较为透彻。
◆常乾坤
1926年1月,常乾坤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党组织决定选派他进入孙中山成立的广东航空学校学习,他也由此与航空领域结下了终生之缘。当时,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倡导"航空救国",希望借助现代工业来振兴中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开办航校是他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常乾坤对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感触颇深,对这一理念深为赞同,为此不遗余力地刻苦学习。由于他悟性好,对航空理论知识理解快,在同学中威信较高,不仅担任区队长,还担任了党小组组长。航校第一期仅招收10名学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1926年7月,国民政府派遣包括常乾坤在内的12名航校毕业生赴苏联深造。常乾坤首先被派往列宁格勒中级军事航空理论学校,一年后进入苏联空军飞行与领航学校学习领航学和空中射击学。1930年1月,常乾坤进入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担任中尉领航员,其后升任准校领航主任。他完成任务出色,受到苏联空军的物质奖励。1932年12月,为进一步掌握航空理论知识,常乾坤考入苏联航空工程最高学府--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深入学习研究航空理论,包括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设计及构造等专业理论知识,他的毕业设计就是一架侦察机和一台航空发动机。这一时期是他系统掌握航空知识的黄金时期,为他日后为我党我军航空事业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苏联学习期间,他还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理论著作,进一步坚定了献身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毕业后,他获得了航空工程师和空中领航员的技术职称。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的俄语进步很快,不仅可以熟练运用俄语与苏联同行交流深奥的航空专业知识,还可以流利地充当俄文翻译。
重任在肩--受命组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战正式开始。远在苏联求学的常乾坤焦急万分,急切要求利用所学技术回国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为此,他多次到共产国际总部找中共代表任弼时要求回国参战。1938年9月,常乾坤来不及参加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的毕业典礼就匆匆踏上回国征途。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有落差,回国后他未能立刻投入战斗,而是滞留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由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阻挠,他没能当上航空队教官。苦闷之余,他决定发挥自己在航空理论方面的长处,为来自延安的学员讲授相关知识。他还借助俄文优势,编译了《飞行原理》《空中射击学》《空中领航学》等教材,深入浅出地为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学员进行讲解辅导。经他辅导的不少学员,日后成为人民空军的骨干力量。在新疆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虽然没能实现投身报国的热切愿望,但以间接方式为党和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日后回忆说:"我当时虽然有些局促不安,有些后悔丧气,但我知道这是革命所处的整个环境造成的。个人应该服从革命利益。所以我还是积极工作,夜以继日地研究航空理论和编译书籍。"这段时期对他而言也是人生思考和思想沉淀的时期,他系统学习了不少理论书籍,包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中国近代革命史、联共党史等。他逐渐认识到,革命的道路曲折漫长,但只要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正义就一定能战胜邪恶,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940年12月,常乾坤和王弼等一行从苏联归国的学员,终于从新疆回到了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常乾坤的想法是立即组建一所航空学校,为我军培养储备航空骨干。但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根据地没有财力筹措开办航校所需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常乾坤没有放弃,转而建议成立一所预科学校,先从培训航空理论开始,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把学员迅速转变为空军骨干力量。这个建议立足长远,也符合当下实际,中央当即同意并批准筹建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他被任命为教务主任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常乾坤以极大热情投入了这项工作,因为这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业。1941年4月,工程学校正式开课,他除了负责整个教务工作外,还亲自给学员讲授代数和俄文。这批学员共六七十人,后来成为人民空军的"黄埔一期",培养出了包括军区空军司令、副司令、军长、部长、战斗英雄等不少骨干力量。10月,中央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将工程学校和抗大三分校合并为军事学院,朱德总司令兼任院长,叶剑英任副院长,下辖三个大队,常乾坤被任命为第三大队大队长,负责教授俄文。1942年夏,军事学院迁往绥德,常乾坤所在的第三大队调整为总参谋部俄文学校,他被任命为编译处处长,负责教材编译和俄文教学工作。这时的常乾坤在俄文方面已有很深造诣,苏联专家说他的水平超过了普通苏联人,朱德会见苏联客人时也总是指定他担任翻译。两年后,军委又调任他到军委总参谋部担任高级参谋和航空组副组长,从事中央对外联络中的翻译工作。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审时度势,认为开办航校条件已经成熟,遂任命常乾坤等人赴东北组建航校,为我党我军培养航空人才。中央决定在东北开办航校是有原因的,因为东北一向工业发达,日本投降后又在这里遗留了机场、飞机和大量的航空器材,急需专门人才来管理和使用。临行前,毛泽东亲自接见常乾坤、王弼等人,就创办航校事宜作出了具体指示。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领导人也亲自赶来送行。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事要多动脑筋。"面对首长们的嘱托和殷殷期盼,常乾坤心潮澎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办好这所学校,以不辜负首长们的厚望。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成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