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王明上台的米夫,后在苏联肃反中被错杀

米夫(1901-1938),全名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生于乌克兰一个小官吏家庭,犹太人。15岁开始投身革命。191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在党内始用"米夫"这个名字。1918年加入红军。1919年,进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后转入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研究员。1923年至1924年,在乌克兰党和政府部门工作。1925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26年偕王明到中国考察访问。1927年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主管中国党的工作。1929年,任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30年12月,来华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扶持王明直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8月回国,仍在共产国际工作。1935年,米夫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中国问题政治助理。1936年,任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长、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所所长。1938年,在苏联肃反运动中被错杀,年仅36岁。后来,苏联给他平反,恢复了名誉。

米夫不仅培养了王明(1904-1974,即陈绍禹,1931年底他始用"王明"作笔名),而且扶持他进入中共中央,掌握党的实权,形成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

米夫虽然1930年才来中国担任共产国际代表,但他对中共的影响却比前任更直接、更重大。这种影响是通过王明而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从他与王明结识于中山大学谈起。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苏联为了纪念孙中山和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而创办的。1925年10月7日,苏联政府驻中国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创建中山大学,学生的书籍、文具、衣、食、住、行,均由苏方负责。他还建议国共两党尽快选拔学生,派往莫斯科学习,培养中国革命所需人材。不久,学生选拔委员会成立,聘鲍罗廷任顾问。

选派学生去莫斯科学习的消息一传出,各地青年报名踊跃,最后筛选出340余名学生。第一批学生60余人,于10月28日从上海乘船出发,一个月后抵达莫斯科。其中就有湖北党组织选送的王明。

◆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王明对其他课程不甚关心,但对俄语和列宁主义两门课下了功夫。他俄语学得很快,半年内就能说会读,给人留下的印象:"面目俊秀,聪颖年少,俄语流畅,对列宁、斯大林教导谙熟程度令人敬佩。"深得列宁主义课教师、副校长米夫的赏识,并树之为学习"榜样",号召学生们学习。王明对米夫很崇拜,常主动接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两人志趣很相投。王明成了米夫重点培养对象。

1927年夏,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因托派问题被撤职后,学校党支部局书记塞特尼可夫,与代理校长、教务长阿古尔在学校的一些工作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他们各有一派师生支持,形成了对立的"教务派"与"党务派"。王明站在"党务派"一边。不久,副校长米夫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经过与王明共同策划,搞垮了阿古尔及其"教务派",米夫便正式升为校长。后来,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担任了中山大学学生支部书记,逐渐形成了以米夫为靠山、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宗派集团。

在"党务派"与"教务派"斗争中,1928年初,王明宗派为压垮对立面,在中山大学制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他们把中山大学中江浙同学的一次普通聚餐,说成反党组织的活动,还编造出这个组织的章程、组织和活动方式等。支部局听信王明等人的谎言汇报,把参加普通聚餐的同学定性为"反党小组织",加以惩处。12名学生被开除党籍、团籍,4人被逮捕,还有一批学生受到株连。王明为此到处表功,甚为得意。广大同学对王明一伙非常气愤,强烈要求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和苏共中央认真调查,为所谓"江浙同学会"平反。可是,米夫、王明一伙却加以阻挠,直至1928年8月,才得出"根本不存在江浙同学会"的正确结论。

1928年3月,米夫担任了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同时还兼任中山大学校长。"江浙同学会"事件后,中共代表团和中山大学学生,对米夫产生很坏的印象,纷纷提出米夫不应该兼任中山大学校长。因为东方部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机构,必须超脱中共内部纠纷;而中大校长则要处理校内中共内部纠纷,一人兼二职是不合适的。王明却公开站出来,为米夫大唱赞歌,力保米夫的校长职务。米夫凭借手中的权力,安排王明担任中山大学支部局负责人。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派米夫、布哈林全程指导大会。米夫还参加中共六大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这时米夫开始为王明进入中共中央铺路,安排王明到会作翻译工作。米夫还为把王明塞进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投石问路,他对中共六大选举筹备委员会说,中共负责人理论上很弱,王明在这方面比较强。米夫还向六大推荐王明等写的、不靠谱的关于武装斗争的小册子,他想让王明当中共中央委员,但被中共拒绝。这次大会选举工人出身的向忠发担任中央总书记。

米夫为了进一步培养王明,特地把王明送到红色教授学院培养深造,为他日后以"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大理论家"唬人积蓄了资本。

1926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米夫出席会议,参加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讨论。此时,米夫被认为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很有点名气。他已经在共产国际的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如《中国的农民问题》等;还出版了《上海事件的教训》一书。1926年11月,米夫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并参加了大会的中国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一份《中国问题提纲》。他指出:中国未来的革命政权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小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对米夫的文章很欣赏,说这份提纲对中国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也指出它有缺点,主要是没有强调指出这一政权的反帝性质。另外,提纲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苏维埃的提法也不妥当。此后,在俄共(布)内部斗争中,米夫一直站在斯大林一边。

正是由于米夫表现出来的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和浓厚兴趣,斯大林决定让米夫到中国看看,以便进行实地考察,获取更多实际材料,提出有价值的理论。斯大林认为这对米夫和自己都是有益的。于是,1927年2月,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米夫以俄共(布)宣传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来华考察。他为了培养王明,点名中山大学在读生、他的得意学生王明随团来华,既作翻译,又当助手。他们到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进行了访问,与国共两党人员及工人、军人进行了座谈,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化及党的工作。这个宣传家代表团,实际是理论家代表团,他们大都没有实际斗争经验,主要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属学院派知识分子。所以,在访问座谈中他们一般只是问和听,很少发表什么意见。另外,这个代表团还负有帮助和指导中共创办政治学校的任务。

◆中共五大会址复原照。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