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有“两副面孔”?在东南亚他竟然成了神
- A+
- A-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中国一次规模空前、跨越国界的政治、经济、外交活动,也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航海活动。历经六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在中国和当年郑和下西洋远航船队主要经过的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郑和"。一个是中国历史范畴的郑和,一个是存在于东南亚各族群历史记忆中的文化范畴郑和。
对中国人来说,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近三十年中,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帆舟遍及亚洲、非洲等数十国,出色地完成了所负的使命,为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南海--印度洋国际贸易圈的繁荣,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学术界对郑和及其史迹做较系统的研究始于梁启超1904年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近百年来,中国几代史学家和日本及欧美的一些学者,以官修正史和中国典籍为文本资料,在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和外交史的框架下,研究"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节"的郑和。
而东南亚视野中的郑和,虽然是以中国明代郑和为基础,但却是由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在内的东南亚各族群以当地文献、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社会民俗等方式诠释出的郑和。在东南亚地区,有许多在中国典籍里未见记载的郑和资料。这些文献除了中文以外,大多以马来文、英文、印尼文、荷兰文等写成。例如成书于1615年《马来纪年》,记载了未见中国文献的郑和护送明朝汉宝丽公主和亲马六甲王的史实。一直到今天,这个美好的故事不仅出现在东南亚的历史专著中,也一再被马来人和华人艺术家当成艺术创作的素材,搬上戏剧和歌剧舞台,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又如中国史籍从未提到郑和远航曾到过印尼三宝垄地区,但印尼华人林天佑以马来文撰写的《三宝垄历史》却多次谈及郑和对三宝垄的访问以及当地的三宝洞、三宝公庙、王景弘墓等与郑和及随从有关的庙宇、历史遗迹和当地马来人和华人及土著祭祀郑和的宗教仪式和活动。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