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南京不可分割!” 82年后他们的后代在中国这样说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文/蒋芳 何磊静 陈圣炜) 7月1日上午8时30分,和平大钟的钟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响起。撞响大钟的是几个特殊的外国家庭,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南京,胸口戴着"和平之花"徽章。

82年前,日军铁蹄汹汹而来之际,他们的祖辈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医生理查德·布雷迪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不顾自身安危参与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保护了20余万中国人的生命。

"自此之后,我们和南京的纽带再没有断过。"国际友人的后代们一心想寻访先辈工作、生活过的足迹,他们走进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拉贝故居、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地,追忆那段历史。

"不忘历史情谊,是为了续写友好的佳话,更为了让和平的种子在我们心中不断生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历史记忆、践行和平行动的使者,把国际友人们在生死考验下的善良、勇敢和正义感传承下去。

约翰·拉贝后人--"先辈们守护的东西不能丢掉"

7月3日晚,德国柏林菩提树大街上的国家歌剧院内人头攒动,那里首次唱响了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来自江苏的创作团队把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故事带回了他的家乡,国殇之痛在激越的旋律中渐次铺陈,近1500名观众看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

80多年前,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面对侵华日军的血腥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首席代表拉贝选择留守,与20多位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安全区,保护手无寸铁的市民。

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拉贝每天在日记中记录他目睹的日军暴行,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拉贝日记》,也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是控诉日军罪行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