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年前就这么猜疑中国记者

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我刚到美国的第二天,记者站的电话全部失灵,打不出去也打不进来。报修后,来了一白一黑两位修理工……

诬称中国通过间谍活动窃取美尖端技术,是美国败坏中国声誉的惯用手段,而且愈演愈烈。我在美国任常驻记者期间,对此多有领教。不妨作个回顾,温故而知新。

1999年5月25日,美国出台长达872页的《考克斯报告》,这份由美国众议院政策委员会主席考克斯领头炮制的报告,指责中国从美国核武器实验室偷走了大量绝密资料,包括7种核弹头和高性能电脑技术的资料,并且估计中国正在利用这些技术研发陆上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从潜艇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但报告通篇充斥"似乎""可能""也许""将来或许会"等猜测性语言,没有举出任何真凭实据,给人的感觉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时舆论认为,美国选这个时间公布这一报告,有两个目的。一是转移视线。5月7日,北约美国向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发射精确制导炸弹,炸死炸伤3名中国记者和数十名使馆人员,美国遭到全世界的谴责,陷入空前被动。抛出这个报告,是想用骇人听闻的说法,吸引人们的视线,减轻世界舆论对美国的压力。二是破坏克林顿政府的全面对华接触政策,把中美关系拉向后退。

20年前,中国驻南使馆被炸,3位中国记者遇难(左起依次为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

"偷技术论"遭到广泛质疑和批驳,中国很有说服力地指出,美国这么做犯了两个错误:既过低估计了中国开发军事技术的能力,也过低估计了美国自已的保密能力。大家觉得是啊,美国如此精尖的绝密技术,该有多么复杂的管理程序和技术环节,岂是一个或少数人可以偷走?除非全实验室的人都是"间谍"。

在此之前不久,美国还制造了一个"李文和间谍案",并让其持续发酵,烘托所谓"中国偷美国技术"的氛围。李文和是在台湾出生的美籍华人,曾在研制核武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他被指控犯有为中国窃取美国核武库机密罪,逮捕入狱。后来李文和与美国政府达成诉讼协议,罪名改为"以不当方式处理内部资料",政府收回对他的其他58项指控,并将其释放。这分明是一桩寃案,是美国政府为强化中国窃取美国技术的无理说法,把李文和当成牺牲品。

第二年5月,又发生了美国不让新华社买楼事件。

5月22日,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与房地产商正式签约,在华盛顿近郊买下一幢7层公寓楼,正准备乔迁。分社十几位员工为工作和生活条件即将改善而欣喜。但他们高兴得太早,也太天真,哪想到美方阻碍新华社买楼的计划正在暗地里推行。

5月21日,当地保守派报纸《华盛顿时报》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分社新楼俯瞰五角大楼》的长篇报道,此后两天,该报同样在头版刊登多篇文章,一口咬定新华社买楼"违法",新华社记者"从事收集情报的间谍活动"。

文章说:通过位于395州际公路附近高地的这幢建筑,新华社可以秘密监视五角大楼人员往来情况,借此刺探军情,或在关键时刻干扰军事通信;如果天气好,可以借麦克风通过窗户玻璃细微振动,辨别出办公室内人员讲话的内容;中国间谍可以利用新址的制高点,在解放军对台湾发动导弹攻击的关键时刻,以微波干扰五角大楼对外通信。如此等等,极尽信口雌黄之能事。

在《华盛顿时报》发难的同时,一些反华人士也在鼓吹"新华社记者是北京间谍活动的候选人",美国国务院则出面说新华社是中国政府的联络机构,应受《外交使团条例》的限制,买大楼前必须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申请,美国国务院在60天之内决定批准还是回绝。其实,新华社是一家注册公司,买卖房产根本不需要美国务院批准。

买楼的事由此告吹。时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在接受我采访时依然忿忿不平:"这完全是抹黑,纯属胡说八道""我们分社的人都感到好笑,这实在太荒唐了。我们天天埋头搞报道,辛辛苦苦为促进中美人民相互了解做工作,却被扣上'间谍'的帽子,能不让人生气?"不过他们也知道,这是美国为掀起"中国间谍热",拿新华社记者开刀。

其实,我们人民日报记者站也遇到过令人匪夷所思的离奇事。那是我刚到美国的第二天,记者站的电话全部失灵,打不出去也打不进来。报修后,来了一白一黑两位修理工,东查查,西探探,我担心他们做手脚,便让同事老张盯着点。老张说:没有用的,这不是一般的故障,是冲你来的。

还真让老张说准了。第三天,3辆警车开到记者站附近,有时一辆有时两辆围着记者站转,一幅示威架势,让人好气又好笑。我在办公室拿起话筒,故意大声说些"你们盯错了人""神经过敏""专业水平太低"之类讥讽他们的话。大约20天后,3辆警车开走,没了下文。

作者在记者站工作照。

作者在记者站留念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