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元老张申府 介绍周恩来朱德入党 建国后默默无闻

张申府(1895-1986),原名张嵩年,1895年出生于河北献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的众议院议员。1914年,张申府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张申府在北大期间,曾经在哲学系学习两个月,却对哲学,尤其是罗素的解析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人这样评价张申府: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活的最久的中国共产党创党元老之一,他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但是,这位北京共产党小组最早的成员和巴黎小组的创建人,却在1925年退党,成为一名民主人士,1947年,因为不合时宜地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猛烈批判,从此淡出公众视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在北京图书馆担任一名研究员。直到1979年以后,才以中共建党见证人的身份为人所知,1986年,以93岁高龄去世。

他的弟弟张岱年先生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为兄长的一个文集写的序言中这样介绍张申府说:

"吾兄申府,青年时期喜好数学,继而对于数理逻辑深感兴趣,由于研习逻辑,于是进而探究哲学,对于罗素、穆尔的新实在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钻研较深……申府于20年代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中岁以后从事于救国民主活动,曾因"一二·九"运动而被捕入狱,抗战时期奔走于武汉、重庆之间,为救国民主运动而尽力。是一个学者思想家,又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一生经历颇丰。"

一、在南陈北李之间穿针引线

以其丰富的经历和高龄,张申府堪称中国现代历史的"活化石"。他是怎样参与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中来的呢?这当然要从他与"南陈""北李"之间的亲密关系说起。

1917年,张申府在北大毕业后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担任预科数学和逻辑老师。通过同学郭晓峰,张申府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常去李大钊办公室闲谈,因此也与张申府熟识。由于李大钊工作比较忙,就让张申府帮助在登录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钊离开的时候,张申府几次担任北大图书馆代主任。1918年毛泽东由伦理系的杨昌济先生(杨开慧父亲)介绍来担任登录室工友,曾经在张申府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

◆中学时代的张申府。

张申府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新青年》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他和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还是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骨干成员。对于他和李大钊共事的那段时光,已经92岁的张申府在《回想北大当年》文章中回忆道:

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命以来的著作。是时,我在北大已经毕业,留校做助教,教预科。平时课程不太多,就在图书馆帮助大钊做些工作。我的工作室标为登录室,在主任室的旁边。其时,李大钊组织一些学生"勤工俭学",课外帮助整理图书,翻译、编目,打印卡片等,我则负责检查和校对。毛泽东同志来北大时,一度也参加了这项勤工俭学活动,担任登录工作。由于工作之便,我得时与大钊聚谈。每年北大放暑假,大钊回家乡到五峰山休假,我就代理他在图书馆的职务。……陈独秀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这样,我们三人经常见面,聚在一起谈论时事,交换看法,彼此的观点许多是一致的。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大钊和我经常投稿,1918年底,我们又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工作接触多,关系也很密切。

陈独秀南下上海之后,一直保持与张申府的联系。1920年8月,张申府忽然收到陈独秀的一封信,就党的名称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征求他和李大钊的意见,他和李大钊复信认为还是叫共产党比较好。对于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发起建党的过程,张申府这样回忆:

对于建党一事,我们有了统一的认识,便开始分头活动。陈独秀热情极高,他说干就干,在上海首先找了一些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人,其中有周佛海、田汉、李达等,还发展了当时在沪的施存统、沈雁冰、沈玄庐等。此外,陈独秀同胡汉民、戴季陶、张东荪等人也谈过此事,他们没有同意。由于陈的多方推动和组织,终于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19年,张申府(右一)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与李大钊(左二)、梁漱溟(左三)、雷国能(左一)合影。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