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苏联飞行员跳伞后被误认为美军 被群众殴打致死
- A+
- A-
在抗美援朝空战中,面对实力强大的美帝空军,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难免要"交学费"。很多后来成长为"王牌"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都有过被击落后弹射跳伞的经历,有的还不止一次。那么一名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从弹射出舱,到返回部队准备重新投入战斗,需要经历几重考验呢?
当飞机被击中失控,飞行员决定跳伞时,往往更关注高度而不重视速度,很多飞行员回忆时都表示来不及看或者记不得跳伞时的速度了。而由于当时飞行员个体防护装具还没有针对喷气式时代改进,弹射时速度过大(根据飞行员回忆、结合航医诊断及现场判断,不乏900km/h以上的案例)往往会导致气流将面部打肿,球结膜下出血(护目镜被吹掉)等情况,影响了飞行员重回战场的速度。
志愿军空军部分英模照片,可见抗美援朝时期飞行员头部仅有皮制飞行帽和护目镜,缺乏头盔和面罩
高速气流还是小事,毕竟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时间也来不及,大家普遍没工夫合计出舱姿势,导致在跳伞全程中受过伤的飞行员,有30%是在出舱时负的伤。特别是因担心弹射时腿部碰到座舱风挡,很多飞行员的习惯是下意识收回小腿,反而导致膝盖外侧擦伤比例较高,出舱时负伤的飞行员,有48%都是伤在这个位置。
擦破皮当然也不是大事,真正的危险其实才刚刚开始。米格-15的弹射座椅需要飞行员自行解脱座椅,米格-15比斯虽然改进为自动人椅分离,但开伞仍需飞行员自行操作。受弹射时巨大加速度的影响,此时飞行员极易因血液向身体下部集中,导致脑血压降低,如果头位不正还会有轻微脑震荡,使得出舱后短暂昏迷的比例较高。在统计的17名弹射后牺牲的飞行员中,有5人因昏迷而没有做出拉伞动作,不幸牺牲;还有4人因开伞高度过低而牺牲。
米格-15/17/19均使用弹道式弹射座椅,存在弹射动力小、弹射轨迹高度低、救生伞张满时间长等缺陷
清醒过来之后,相当多的飞行员的习惯是尽快开伞。然而由于美军经常扫射降落伞,这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上述17名烈士中,有5人因此牺牲。后来成为国产首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飞员的吴克明相对幸运些,他在1953年4月17日的空战中,跳伞后被敌机扫射,降落伞上被打出10多个卵圆孔来。另外还有1人在8000米高度跳伞,降落伞绳被美机机翼切断而壮烈牺牲。
1956年7月19日,吴克明驾驶"中0101"号歼-5首飞成功,可见装具和抗美援朝时期相比差别不大
历史阅读排行
-
7357 阅读 2021-08-28 10: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
3166 阅读 2021-11-03 09:25
-
3163 阅读 2022-09-22 17:26
-
2945 阅读 2021-09-30 11:52
历史热门推荐
-
337 阅读 2023-10-30 13:41
-
674 阅读 2023-10-13 22:37
-
1039 阅读 2023-09-30 11:24
-
514 阅读 2023-09-23 12:39
-
6440 阅读 2022-09-22 17: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