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10000步,没想到是一个骗局!人每天走多少步才最健康?

古语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古往今来,人们对"夫妻携手共白头"的期盼,从没变过。

来自沈阳的华先生和华太太,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些话的含义。

那么,在进行今天的科普前,小编就先和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一个好习惯,让夫妻双双换掉膝盖!

华太太十年前得了糖尿病,为了陪妻子锻炼以控制血糖,他们天天暴走,这一走就是十年。

听着很浪漫有木有?

可天不遂人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高强度的暴走,让夫妇二人的膝关节因此磨损、严重变形,疼起来时甚至和生孩子时的分娩痛差不多,疼痛评分高达10分。

特别是华太太,还患有半月板撕裂。最终,夫妻双人同一天实施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一个好习惯,却让他们遭此劫难,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啊!

其实说起暴走,小编想起了多年前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

"暴走妈妈"陈玉蓉的儿子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陈玉蓉决定给儿子献肝,却得知自己患有重度脂肪肝。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她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暴走+节食。

坚持了7个月,每天走10千米,陈妈妈的重度脂肪肝消失了。最终,她如愿将自己的一半肝脏捐给了儿子。

看完以上两个事例,在感动之余,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冷静地看待"走路",以及"暴走"这种锻炼。

暴走,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说起暴走,大家脑海中浮现的一般都是在马路边或公园里,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着的大爷大妈们。

他们和广场上的舞者、器械区的"勇士",一起构成了大爷大妈们"硬核锻炼图鉴"的一部分。

嗯,当然,不止中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成为了"暴走族"的一部分。

关于暴走,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玩命地走"、快走、不停地走。一般来说,它符合锻炼的基本需求。

但又有种种事例告诉我们:在暴走时,最好能够量化,这样既可增强其科学性,又减少了盲目性。

当然,暴走族毕竟只是一少部分人,我国人民追求的,大多数都是"日行10000步"这个目标。

但你知道么,"日行10000步",也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日行10000步,竟来源于一个营销骗局!

"日行10000步"这个口号,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还以此作为每天的运动目标。可这个步数是怎么来的呢?

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日行10000步"这个建议,不是医学家、科学家、运动学家们提出的。它的横空出世,竟是来自于一个营销骗局!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借着这股运动风潮,某商业公司便出产了一个名为"万步记"的商品。

久而久之,"日行10000步"的概念便在大家心里扎根了。

例如,年轻人在朋友圈里晒步数,动辄也要10000步以上了;而中老年人,更是把"日行10000步"当做是一种养生目标。

(图源 / 小编微信运动截图)

其实说实话,大家真没有必要死守这个数字。

由于个人健康、体质、能力和其他条件的不同,大家的运动量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达到某种要求,否则,锻炼变伤害也是分分钟的事~

说到这,估计很多小伙伴要"闹了"↓↓↓

一会儿说暴走有风险,一会儿又说"日行10000步"无科学依据,纯属商业行为。那到底怎么"走",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呢?

小编有以下一些小建议。

注意6个走路细节,让你越走越健康

总的来说,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步行,要注意以下6项:

1. 步数

要说每天走多少步最健康,那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

一般来说,每天坚持以慢中速走6000步即可。这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关于走路步数的一个推荐量。

2. 速度

走路速度与运动强度直接有关,强度大小以个人感觉为主,不出现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为宜。

例如:以每小时3公里的慢速,走1.5小时,大概6000步,可以提高机体基础代谢48%。上下午各走一半,可以达到相同效果。不仅可以用匀速走,还可以变速交替走,效果更好。

3. 走路姿势

走路时,基本姿势是人体稍微前倾,昂首挺胸,步伐幅度较大并落地有力(大步走步幅不超过身高的一半,一般速度步幅为身高的1/3),手臂如同跑步时弯曲前后摆动的姿势,就能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得到锻炼。

前脚掌落地时,膝关节弯曲有弹性感,后脚掌离地时,腰臀部肌肉有向上用力的感觉,加强后群肌肉的参与,更好地保护膝关节。

4. 时间

太阳未出之前以及饭后半小时以内,不宜走路锻炼。除了冬季以外的季节,最好步行时在斜阳下戴上墨镜,不影响视线与视野为宜。

5. 场地

最好选择比较熟悉了解,且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地方。切莫在马路边。

6. 2个特殊的走路姿势(推荐)

拄杖走:拄杖有利于平地增加步行幅度,提高运动强度,在爬山或上坡时则助力行走。它增加稳定性,减轻下肢关节压力,尤其能帮助已有下肢关节疼痛的人行走。

倒走:在安全的地方倒走,或在一段路上正走然后原路倒走。速度不要快,起到缓解腰腿痛的作用。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