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架习练的三个阶段

但凡习练太极拳的人,人人几乎都是从拳架入手开始学习太极拳的。

一.习拳第一阶段拳架很重要

在习拳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拳架很重要。首先要把每式的手脚运行路线走对。为什么?因为拳架是一个载体。承载什么?承载太极之理。要把太极之理放在拳架中慢慢去练,慢慢去体会。最后你的拳架能呈现出太极拳的运行规律。去僵求柔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身边要有明师指导。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把架子拉到位,但绝对不要用力,即拉到松而不懈的最大位置。

太极拳是心意拳,是内家拳,即要用意识、用脑子去指挥你的动作。每一动,意在先。用脑子去关注四肢的运行路线,使得每一个地方都与意识关联在一起。这一阶段是实践太极规律的过程。即连续、匀速、缓慢这第一大规律-----渐变规律,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关注与实操训练。

然后关注平衡与和谐规律。尤须注意重心的移动要在身体的自平衡范围内进行,即两脚涌泉穴之间分成三等分,重心的移动就在中间的三分之一范围内移动。

再继而关注阴阳互生,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太极基本规律了。注意阴极生阳是生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这里先从外形上注意转关处,不是直线拉回来的或伸出去的,而是圆转过去的。

二.习拳的第二阶段要把拳架练成空架子

千万不要把太极拳的架子当回事,但又绝对不能没有架子。这个架子仅仅是一个外形。把外形拉到位,而且是松而不懈的最大位置。在此过程中,要把运动起来产生的力消掉。架子的作用,就是在这样一个架子内,来进行不生力的运动。

等到练的架子里边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架子只是一个形状,一个外形,这就叫空架子。就如水一样,它没有固定的形,它的形是随着器皿的形状而流出各种各样的形。在这个形内,里面是及其柔软的、空空荡荡的,其中是没有架子在支撑着水的。这就是空架子,"有形状,没架子"。

进一步,要用大臂来打拳了,不仅仅是手和小臂了。上肢往回收了,别只想着手,要想着从臂根开始收,收透,收到自己身体里边了。迈步,要提胯来迈步了,不仅仅是抬脚提膝上步了。再进一步,把大臂和脊柱连成一条线了。手臂一动,是整个后背都在动了。接下来,要注意脚下的虚灵了。以腰为主宰,百汇拎着,脊柱带着胯,领着膝和踝,向前迈步了。此阶段你的意识要关注到两手两足了,不能只注意了主手而忽略了副手;不能只注意了负重腿而忽略了非负重腿。如搂膝拗步的定式,既关注了前推掌,又关注了下按手,还要用意识去关注后边的腿,臆想内气下到脚底了。经过长期的训练,你的架子在移动,但里面不产生力量。浑身软软的、柔柔的,好像柔若无骨、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了。一般人能达到这个阶段,就可以说入门了。但还只是在门边上。

三.习练拳架的第三个阶段是流动你的拳架

经过了移动拳架而不生力的阶段,太极的基本规律规矩已经固化在了你的拳架中,这时要再上一个台阶了。精神要放松,动作要进一步舒展,松开、放长,要动起来,活起来,太极拳是要活泼泼地浑身毫无滞机。怎么做呢?

1. 进一步放开、打活

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大开大合,舒展大方。开,要开到头,松到头,彻底地松,松透,就好像一件衣服挂在那儿一样。但不能一挂,动作也撂下去了。要动作不变形,这叫骨升肉降。我的骨头是往上拎着呢,但我的肌肉的力量全扔掉了。别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我知道我是没带劲儿的。

有人一扔,就把架子扔散了。架子没了,那不行。架子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但里面的东西全扔了。一式扔透了,再接着走。这个是透,不是懈。注意在式与式之间的转关处,架子不塌地走下一式。

2. 保持身体的状态,让它流起来。

在习拳的第一阶段,甚至第二阶段,让你保持一个状态还不会,那时只有慢慢移动你的架子。而在此阶段,要让它流动起来。注意:移动是固体,而流动是液体。放开,打活了,那才叫行云流水。在此阶段的拳速可以快一点。因为这时你快,也不会丢东西了,不会顾此失彼了。你的脑子已经在连续匀速地走了。而过去如果快了,就容易产生断续,走丢东西。

所以,太极拳的练习是由慢到快,由快再复慢。那时的慢,是说内里动了,但外面又不怎么动了。拳是流着走的,不是呆呆的,不敢动。

总而言之,身体一定要打活(我说的身体是指胸腹腰胯,即四肢除去的这一块)。五脏六腑都在这儿呢!用腰胯脊柱来行拳,忘掉手脚。如果身体不会蠕动,太极拳还不能算真正入门。因为养生和内气的作用都在这儿呢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