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 或为防治老年痴呆提供思路

1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许晓东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一个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达因子(A viral expression factor behaves as a prion)"的研究论文。这意味着,我国打破外国科研垄断,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这个发现或将为防治老年痴呆提供思路。

据悉,朊病毒最初是在动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这种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后能在动物间传染,导致动物神经系统的疾病。上世纪引起人们极大恐慌的疯牛病就是一种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类蛋白能对抗对高温和其他化学试剂的灭活,所以在临床上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性病原。1997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因发现朊病毒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受限于朊病毒的预测和鉴定手段,2016年以前,人们对朊病毒的认识局限于动物界和真菌界,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Susan Lindquist院士课题组在PNAS上报道了第一个在植物中发现的朊病毒,201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在Science上报道了第一个在细菌中发现的朊病毒。

近40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在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了朊病毒。但是,作为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为人所知。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他们能广泛引起动植物的疾病,如人类的天花、麻疹、流感、艾滋病等等。那么,有别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病毒到底能不能产生朊病毒呢?这引起了许晓东的思考,他和研究生南昊在研究昆虫病毒时发现,病毒的一个蛋白具有非常明显的朊病毒特性,并且这种特性能控制病毒在细胞中是立刻繁殖还是暂时按兵不动。这种有趣的现象可能是病毒对抗昆虫的一种策略。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