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肝血管瘤的最佳微创治疗手段之一

肝血管瘤概述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因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居民自身健康意识的增长,肝血管瘤的被发现率越来越高。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同时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因而大多无需外科干预 。然而,部分直径较大的血管瘤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致使肝脏张力增加,有引发肝脏破裂的危险。既往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对肝脏损伤较大,难以满足目前临床需求。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肝血管瘤的重要治疗方式。

肝血管瘤的主要症状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