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饮食的关系,反应了你和万物的关系

饮食,修行

这几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修行的句子,也时不时地动动修行的心思。

渴望背上行囊远离尘世,入一所与世无争的禅院,赏一首轻柔淡雅的古琴,品一壶浓淡相宜的清茶,看一场初冬飘散的雪,听一场夏季清凉的雨。

可是,若没有静下来的心,在哪里都心事浓重,不堪重负;若心静了,在哪里都能发现美,并创造美。修行从来不在尘世之外,寻找温柔时光的静美,而是在柴米油盐之中,时刻与心相伴的轻盈。

自小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好好吃饭!对哦,好好吃饭,就是最直接,最朴实的修行哦!

饮食反应了自己和身边的各种关系,和饮食的关系调和了,其他关系自然就好转了。

01、你对食物的态度反应了心灵状态

饿了,要吃饭,身体瞬间充满热量;不饿,可是心情烦了,吃点东西你会感觉不那么无聊了。慢慢地,吃东西成了你有意无意都会去做的事情。

有意,填饱饥饿的肚子;无意,不管饿不饿,就是想吃。但是,焦虑状态下吃的食物,会是健康的吗?

真相是:

焦虑状态下,你的内心是空虚无助的,这时候吞咽下的食物其实是身体的填充,心灵空洞的补充,以及强加给身体的负担。

我们太容易让身体帮自己承担心里的失落感和恐慌感,似乎觉得身体是最抗造的,也是最不值得在乎的。却懒得靠意志力去处理心里不舒服的感觉。因为真要去解决心里的难题,会很辛苦,那意味着你要为自己做出改变,跳离出已经习惯的行为(即舒适圈),你在这个舒适圈里呆久了,都不敢走出来,因为走出来意味着遇到不确定的问题。

想想我们一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会有什么身体上的反应?

1、身体发抖,坐立不定。

2、胸口发闷、呼吸急促。

3、头晕头痛,睡眠不安。

紧接着又会出现什么行动?

1、不停地吃,不让自己闲下来,把胃填满。(在食物中获得慰藉感)

2、抽烟喝酒,坐立不安。(被麻醉的感觉,躲避现实)

3、寝食难安,胃口发堵,食之无味。(麻木无助,不知所措)

你的情绪反应首先会体现在身体上,身体会替你承担心事,随后身体会跟随惯性做出下一步行动,最容易拿来填补心灵空洞的物质是食物。如果食物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会找更大的刺激去获得满足和慰藉感。这样做,或许当时会感觉好受点,其实是你把自己不想真正解决的事情掩盖下去。

食物、外在的刺激成了身体的填充,而不是滋养你身体的能量。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