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一碗有3000年历史的面,必须懂得杠杆原理
- A+
- A-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成为近些年来国内最火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寻找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让观众看到美食背后的故事,其中有一期就介绍了"饸饹[hé le]面",当然,能在无数美食中被选中,除了好吃以及独具特色,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饸饹面
饸饹面--一种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名吃。河南郏县饸饹面更是远近闻名。饸饹面在山西大同、内蒙古中西部也很常见。
饸饹面的历史
查阅了《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那么,金钢饸饹面起源于什么时候?根据郏县县志中的记载,据传,金钢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时,以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金钢饸饹面还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据传,为了丰富关中将士口味,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一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义军佯败。明军追杀义军15里,至郏城东冢头、柿园一带的蓝河岸边李庄,义军用"以利诱之,以敌取之"的策略,弃金银、辎重于道,得胜。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只得轻骑突围西窜,几十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地李庄百姓及义军所得。义军所得八台,李庄百姓为纪念义军的金刚精神将"刚"改为"钢",美名为"金钢饸饹"。精美的饸饹面制作设备顿使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金钢饸饹"招子旗(即古时饭店招牌)迎风飘舞。自此,饸饹面制作水平又进一步。而另一说则是,唐朝时郏县就已经有了金钢饸饹面了,这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着不解之缘。明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一书"谏迎佛骨"一节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这里指的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员元济反唐,拥兵自立。韩愈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史称"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军离蔡,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金钢饸饹面。由此推断,"金钢饸饹"面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平顶山郏县金钢饸饹面已经成为群众的一种主食。以李姓开店为多。上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钢饸饹的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细辛、麦冬等十多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阴壮阳的保健防病功效。
和郑州烩面、兰考大刀面等面食的地域局限性不同,饸饹面深受冀鲁豫陕晋五省人民的喜爱,其中又分为山西曲沃饸饹面、河北西关饸饹锅、河南郏县饸饹面等流派,虽大同小异,但又各具特色,而且各地都有关于饸饹面的历史传说。
郏县当地盛传饸饹面与妲己有关,当年妲己由其兄嫂护送入宫,妲己的嫂子颇通玄术,用面粉和祛邪之物给妲己做了一碗面,走到门口看到九尾狐吸取妲己元神后幻化成妲己的模样,事已至此,妲己的嫂子也回天乏力,只对着面食喃喃自语"活啦,活啦……"经过千年的演变,成为如今的"饸饹"。西晋时期的刘伶(竹林七贤)罢官后开面馆,所卖的面正是依据上述传说做的"活啦面条"。
也许文人的经商头脑也仅止于此,这道面火起来还得感谢刘伶的妻子,为了让自家面馆生意更好,刘妻通过查看古籍和询问名医,在肉卤中加入了36味中草药,使之不仅能充饥,还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由此,这碗面迅速在当地传开,后来有传到全国各地。不过在几百年间,这碗面从没有过大家公认的名称,"饸饹面"的叫法也是在清朝逐渐固定下来的。
健康阅读排行
-
722 阅读 2022-10-28 13:13
-
572 阅读 2022-08-09 09:44
-
538 阅读 2022-11-01 10:01
-
415 阅读 2022-12-16 10:43
-
414 阅读 2022-12-19 15:14
健康热门推荐
-
45 阅读 2023-11-24 11:22
-
41 阅读 2023-11-23 09:58
-
146 阅读 2023-10-27 19:29
-
71 阅读 2023-10-25 16:37
-
63 阅读 2023-10-17 10: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