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罗湖医改三年:三大转变成就“罗湖模式”

导读:罗湖医改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下,对医院和医生来讲,病人越多、病情越重、手术做得越大,收入就越高。理性丰满,现实骨感。罗湖这三年干的非同凡响。

记者:曹秋香

来源:中国县域医疗报道

编者按:三年前,深圳市罗湖区一跃成为全国医改"四小花旦"之一,展示了这个偏居中国南端的城区推动医改的坚定的决心和异样魅力。"罗湖模式""罗湖医改"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三年过去了,《中国县域医疗报道》记者实地探访罗湖医疗集团的运营现状,从医院管理者到普通医生,再到周边居民,全面呈现罗湖模式之下,罗湖医院集团运行可持续的生长力和可复制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作为新医改的重点,公立医院改革能否做到"三医联动",直接影响新医改的进展和成效。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深圳自2012年起探索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破除机制障碍和既得利益藩篱,逐渐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据了解,深圳罗湖是个老城区,改革前五家区属医院小而全、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重复投入,管理不协同、结果不互认,区属医院整体实力薄弱。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曾表示,医改的瓶颈就是"医保、医疗、医药"三者之间联而不动,或动而不联。罗湖医改聚焦三医联动,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实在在探索了一条解决医改核心问题的路子。

目前,实行近三年的罗湖医改,让医院和下属的社康在医疗硬件、人力、转诊方面实现了自由流动,全科医生的信心、地位和收入都有显著上升。《中国县域医疗》报道记者在深圳罗湖采访了解到,罗湖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改目标,并整合区属公立医疗资源建立紧密型罗湖医院集团。

同时,罗湖在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转变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从"保疾病"到"保健康"改变;二是转变办医方向,医院从"重医疗"到"重健康管理";三是转变就医模式,居民从不接受社康中心到愿意去社康中心就医。

>>转变办医方向

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深圳凭借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迅速崛起为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但与庞大的经济体量相对照的却是其医疗资源的短缺。

一个地区医疗资源的积累是长期的过程,无法通过短期的人才引进或资金投入而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因而深圳的病人大比例流向广州、香港甚至东南亚地区。深圳被外界戏称为"医疗沙漠"。

深圳基层的医疗机构水平不高,居民看病都往大医院挤,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常常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现实处境倒逼着深圳必须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改革。

当然,深圳的改革不是今天在改,深圳经济特区38年,一直在改。在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看来,建大医院不等于能解决看病难,更不等同于百姓健康。于是,启动医改的时候,罗湖就设定了一个简单朴素的目标: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罗湖区把所有区属5家公立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的医院集团,成立唯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这个"医疗共同体"实现了区域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

同时,合并集团内资源"同类项",设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社康管理、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6个资源共享中心,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互通。重新调整和明确了医院和社康中心的功能定位,医院逐渐向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和科研教学转变,社康中心逐渐向提供常见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转变。

那么,如何早诊断、早发现、早干预,使居民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更好,生命周期更长?这更是新时代医疗工作者奋斗的目标。"罗湖正在打造全社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孙喜琢说。

"我们通过医卫融合、医教联动,以及各个部门的联防联控,让居民少生病、少负担,今年手足口病高发期罗湖地区呈下降趋势,就是因为提前把预防措施做到了幼儿园及学校。"东门社康中心副主任郭志红说。

记者了解到,2017年,罗湖传染病爆发疫情数较2016年下降24%。截至2018年6月中旬,全市手足口病报告数较去年同期上升46%,而罗湖区不升反降,目前较去年同期下降22%。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