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上海医生每年要在日喀则做500多台手术,他为何把西藏称为“医生的天堂”?

摘要:医疗队每到一处,都会被当地藏民亲切的称为"安吉拉",这是藏语对医生的称呼,听起来恰好和英语里的"天使"发音类似。

刚下飞机,龙子雯就"醉"了。

"醉"的是氧。

从海拔3800到零海拔,从40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回到上海,这个第八批上海援藏干部、上海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一下子有些愣神。

两年里,他和团队撰写了近400万字的医疗规章制度,培训了近3000人次医务人员,服务于每年近20万人次的门诊患者和近4000台手术的患者,还在日喀则建立了胸痛中心,目前已经成功救治了10名心梗患者。

在"讲述上海故事 弘扬时代精神"TELL+SHANGHAI演讲活动上,龙子雯面向母校师生讲述了自己援藏期间的见闻。

每年"只"做500多台手术,像"度假"

龙子雯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略微有些圆润的脸上常挂着笑容,看上去与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却已经从业10年了。

"我一直过着规律的生活。"听他这样说,起初不以为意,毕竟作息规律是很多人都保有的习惯。直到他认真念起了他的时间表:"每天凌晨3点30分起床,阅读2小时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5点30分锻炼身体;6点洗漱后出发前往医院;6点30分开始查房,了解患者前晚的情况,与当天需要手术的患者沟通,做好心理疏导;7点30分全科室晨交班,8点准时到手术室开始一天的手术,最后一台手术结束一般是晚上10点前后;然后回到病房了解当天手术患者的术后情况和第二天手术患者的准备情况,11点30分前后回到家休息。"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